公告

人耕食歡迎你投稿:人耕食網站為一公共性媒體,基於對言論自由的信念與媒體接近使用權之堅持,凡讀者來稿原則上全文刊登。相關注意事項請上http://cultivator.pixnet.net/blog/post/66670864

目前分類:農業新觀點 (4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從「農業首都」雲林縣境內僅有之三所國立農工高級職業學校(虎尾農工、西螺農工、北港農工)來看,僅北港農工設立了與農業生產相關之“農場經營科”,不過,其科名也重在經營而非生產,而這三所皆設立畜產保健科,這充分說明,台灣學校體系重視畜牧生產者與水產生產者之專業教育,但完全漠視農業生產者之專業教育,何以故?無非以下三個原因:

其一,在台灣,農業生產之技術,從來是經驗傳承,在田間實作中學習;

其二,台灣政府、教育部門、民間社會莫不鄙抑農業生產之技術/知識含量,視其並無專業性,認為不需在學校體系設科、系以教授之;

其三,資本主義非常專制地,以產值之多寡衡估判定一個產業之重要性,不考慮其對民生需求之基礎性與多元必要性、公共功用/價值/貢獻,從資本主義產值邏輯來說,農業產值所佔比例太低,故而,國家不需公共投資以培養專業之農業生產者。

然而,台灣面對目前農業永續發展危機、糧食安全危機、食品安全危機、農業生態環境危機這四大日益緊迫之危機,農業生產再也不能依靠經驗傳承了,新一代之農業生產者,亟需一套全新專業教育養成,所謂專業教育,是至少需學習各種友善環境農法之思想、歷史、科學知識原理、最新發展動態及最新科學研究成果,並且,有能力實驗、研究農業生產技術之改良革新。

按理說,蘇治芬縣長以「農業首都」定位雲林發展願景與目標,自應致力重建農業生產者之專業教育,應推動三所國立農工職校進行農科之教學改革,應鼓勵各國中小成立農業科學研究社團,大興田間農事教育,才能育成一批批「農業首都」之專業接班人,全縣開展綠農復耕運動,然而,現實卻與之相背?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多年前,雲林縣長蘇治芬提出「農業首都」之競選口號,似以之為雲林治理之總目標,但多年後,我們赫然發現,在「農業首都」裡,不但竟無一所大學設立農學院,甚至,上網遍查三所在地之大學(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私立環球科技大學、國立虎尾科技大學)之系所,竟然無一與在地之農/漁/畜牧/養殖業永續發展相關,只有虎尾科技大學生物科技系一小部份課程與農業稍稍沾上邊。

  農業大縣之大學教育,徹底地,去在地化,去農業化,而在早無農業之台北市,卻長年「矗立」著台灣大學農學院,此種教育資源之反理性倒錯,農業行政部門、教育行政部門、民意機關卻高度一致地,視若無睹(甚至視為理所當然)至今,台灣農業豈能不衰微乎!

  然而,農業首都之大學教育去農化,也就罷了,高職教育之輕農化,也令人咋舌!

  在農業首都雲林縣,有三所國立高級農工職業學校,虎尾農工,西螺農工,北港農工,雖然,農字在工字之前,但實際上,工科之比重遠遠大於農科,而虎尾農工與西螺農工,僅有畜產保健科一科屬農科,這不得不讓人喟嘆,農業首都三所國立高級農工職業學校之輕農重工,脫離了台灣農業永續發展之緊迫需求,不過是反應了台灣「現實」而已。

  值此台灣農業危機、糧食安全(糧食自給率已跌至3成)危機、食品安全危機迫在眉睫之際,教育部門之改革刻不容緩了,三所國立高級農工職業學校應加大農科之比重,應針對上述三大危機,規劃設計課程,培育滿足農業首都在地農業/畜牧業/養殖業/漁業永續發展需求之專業生力軍。

  專業生力軍應如何培育呢?
一.應使其深刻體悟,農業是首要之公共產業,是人民生存之根本,是經濟發展之基礎,所以,務農,是社會貢獻極高之光榮職業與志業。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施朝祥

前言

  從九二一集集大地震開始談起,在九二一大地震後,大量救援物資與救援人力大量流入災區,不論是政府部門或是各慈善單位也紛紛成立救助單位,協助災民各項事宜。

  從救助的立場來看,人們發揮著慈悲為懷,人溺己溺、人飢己飢的偉大慈善精神。但從另一方面來看,災民呢?

  從口述資料來看,災民反應出了另一個不同的面向,在所謂的明星災區,擁有大量的物資,除了少數本就樂心公益的人之外,通常是不知道要作什麼事,每天就到處逛,看看有什麼新鮮事發生,每到吃飯時間,就拿著餐具到慈善單位的伙食站取食。

  當然,慈善單位很多菜色不一樣,災民們還會互相比較一下,那一伙食站的菜色較好。大家就這麼地過了好長一段時間。

  另一方面,非明星災區就沒有這等福份了,每天汲汲營營地打理各項災後事宜,還東缺一些西少一點的,短少的物資,一時間還不知要如何補足。

文章標籤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前看到某篇社論,該文作者提出,因為擁核派與反核派始終使用「專家觀點」而各執己見,不僅兩方未能有效對話,也造就核電問題成為知識霸權與菁英之爭,使得人民被排拒於討論之外。上述所說的確不失為政治正確,但當該文作者接著大談「缺電說」,不免引起筆者進一步思考,人民當然也必須是討論主體,只不過,有效的公民討論是立基在人民的公共需求之上,抑或陷入未經省思的「缺電說」呢?

  缺電,當然是一般人民所關心,卻是身為用電絕對大戶的財團企業們最憂心的問題,畢竟,民生用電與工業用電的消費量,根本不成比例。但是,思考為何缺電?思考如何解決缺電問題?絕對比擔心會不會缺電,更來得有建設性!

  為什麼台灣的電力需求會一直上漲呢?因為政府想要將台灣變成<自由>經濟島,所以眼前要設的「自由經濟示範區」,肯定造成電力需求無限增長;因為建商炒作房地產,所以就算普通老百姓都買不起,高樓大廈還是要一直蓋下去,建商與政府聯手全台推都市更新,電力需求能不一直往上飆?;因為政府說要吸引台商回流,所以電力要充足,電價要便宜,此為誘因基礎;因為政府說怕企業外移,所以電力要更充足,電價補貼要再加碼,倒貼也是必然。由此可知,經濟結構不進行調整,電力短缺的警鐘就會一直響。

  但經濟結構調整不能是抽象高蹈的空話,必須提出具體落實之路線,即是筆者再三倡議之「新重農主義」路線,農業,不是用來憐憫小農或回味純樸農村的慰藉品,它是一種戰略性產業。農業絕對可以創造超出主流刻板認知的新增就業人口,不只解決了失業率的問題;安全/有機農業的推廣,也可以解決部分的食品安全問題;高糧食自給率、糧食安全,亦是一個國家主權維續之基礎。

  就經濟成長面來分析,發展農業,乃是操之在政府與人民手中,而不需要招商引資、不仰求資本,不必為滿足資本逐利極大化而犧牲環境成本與社會成本。就電力需求分析,農業發展不只是最低量耗電的產業,我們可以發展太陽能、家戶型風力與沼氣發電,及善用農村在地資源發電,以達成農村電力自主自給自足,甚或有餘電向都市供應,就可不斷降低對能源燃料進口之依賴度,實現能源主權與電力主權。

  當農業大復興大成長,都市人口不斷淨流出,電力需求與房價同時自然急劇下滑,如果不採新重農主義路線,都市人口有增無減,怎可能抑制電力需求成長?

文章標籤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工業部門所使用的電量居首位,占了全國總電力消費量的50%以上,所以,沒有產業經濟轉型,節電無望。當然,有人會朝商業與服務業的發展去進行思考,無奈,在大都市的商業與服務業早已趨近飽和的狀態,即便是要發展商業與服務業,也應當朝向鄉村進行。

 

  而占了全國總電力消費量將近20%的住宅部門,能有所謂「有效節電」的路徑嗎?筆者認為依照目前的城鄉發展趨勢,要解套幾乎是不可能,就算採取再多節電設施,效果也是極為有限,何以故?

 

  我們可以試著對所謂「住宅部門」進行分析,都市與鄉村當然都有所謂的「住宅」,但是主要耗電源頭,絕對是指向都會地區。回想看看,在都會地區裡面的辦公大樓、高樓大廈、百貨公司等等密閉空間,既需要一年365天開著空調,也需要使用高樓電梯,這便是巨量電能的消耗所在。並且,因為開啟空調而產生的高溫廢氣,同時迫使鄰近的住宅用戶也需要開啟空調予以應對,更別說因為人口集中在大都市中,因為交通而產生的高溫廢氣,也直接使得都市住民不管在開車、搭車時,甚或在住家裡,都習於與冷氣為伍。

 

  以上也說明了,只要大都市永保人口密集狀態,絕對也是節電無望。因此,唯有經濟產業結構進行調整,發展鄉村,節電才有希望。因此,筆者主張進行鄉村發展路線,一旦農/漁/畜牧/養殖產業能被高度發展,那麼除了這些產業本身帶來的就業人口之外,商業與服務業的發展也是所趨必然。

 

  鄉村發展,就可以提高農/漁/養殖/畜牧產業的產值,產業產值一旦提高,便有了經濟條件,便可以吸納養活更多人口,勢必造成都市人口淨流出,鄉村人口淨流入,唯有此,經濟結構才能轉型。況且,都市人口願意回流鄉村,消費力提高,當然也會帶動地方上的商業與服務業,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

 

  唯有都市與鄉村的人口比例進行調整,我們常說的均衡城鄉發展,才不會總是淪為口號。當然,鄉村因為不被高樓大廈佔據,電力需求量也不若都會地區之高,而鄉村發展起來,都市人口減少,都市的電力需求也會下降,屆時,我們才能更有底氣,勇於廢核!

 

文章標籤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年的308反核大遊行之前,反核團體才引述經濟部能源局的「電力需求零成長評估報告」,指稱官方長期以來「高估」台灣未來用電成長率。雖說執政當局不顧福島核災之殷鑑不遠,想要強渡核四的意圖明顯,不管其中隱藏著多少政治利益糾結,一般人民卻也多少能夠感知其中的錯綜複雜,畢竟,面對年底七合一選戰,幾次遊行能量展現出強大的反核民意基礎,始終不得使馬政府回心轉意是事實

 

  筆者雖然也是堅定的反核一方,卻認為經濟部能源局未必是全然欺騙,為什麼「電力需求零成長」在台灣的確是不易達成的一件事情?請見以下2012年全國電力消費量的分佈比例:

各部門

電力消費量

工業部門

超過50%

住宅部門

19.5%

服務業

18.0%

農業

文章標籤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文/施朝祥

 

  凡事皆有價,那麼買當農民為職業,要價幾何?答:二十萬。

 

  日前監院糾正政院『假農民氾濫 視而不見』,把許久以來農業資源被非農民占用一事,被突顯出來。而有一些真正在務農的人民,卻常因沒有自己的地,而被排擠在農保之外,而且在多災多難的台灣,這群不是農民的務農者,都無法得到應有的災害補助。

 

  去年,kiki到農會辦理農保時,農會職員說:「對不起,你不俱有農民的資格,不能保。」

  kiki為自己辯護說:「我在自己的農場工作,怎麼會說我『不俱有農民資格呢?』」

  職員也無奈的說:「我要依法辦事,法令如何規定,就要有地才能算是農民。關於這事,我也沒法度(沒有辦法)。」

  職員又好心地說:「有一個辦法,你去買一塊農保就可以了。」

  kiki有些生氣的說:「我是農民,在農田中辛苦地耕作,卻還外另外花錢去買塊地來證明我是農民,這也真是太好笑了!」

  「如果是這樣,那我不保了!」kiki 留下這句話後就走了,留下一臉無辜的職員。

文章標籤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本文轉載自東森新聞雲論壇

 

李武忠

有機農業已逐漸成為風潮。近日來走訪農村進行田野調查發現想從事有機農業生產的人越來越多,這對在地安全農業的推動是件可喜的現象,也有助於因應自由貿易談判下國外農產品的大幅開放進口。然而在與從事有機農耕的「農夫」深談時卻發現目前經營有機農業有兩種心態,有部分人是基於生態環境的永續,希望與大自然維持和諧共存。因此儘管生產過程備感艱辛且除草、除蟲等需要耗費更多的人工,產量也較傳統農耕低很多,賣相也不夠好,還要忍受幾乎沒有收入的三年轉型期,但是他們還是甘之如飴無怨無悔,言談間可以感受到他們對土地、作物、生命的熱愛,以及對有機生產的堅持,緊守自然資源循環永續利用原則。這樣的作為 讓人感佩,也期盼這股力量能感染所有的農耕者,讓有機耕作成為台灣農業主體,使得生活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人都能享受到真正安全健康的農產品,遠離黑心農產 品的威脅。

另 有部分業者從事有機農業係著眼於官方提供優渥的補助以及可以賣的比一般農產品高出很多的價格,把有機視為是一個有錢途可以賺錢的行業,而不去瞭解從事有機 生產的真正意義所在。這樣的經營理念一旦官方不再補貼或短期無法獲利時往往走回頭路,甚至掛羊頭賣狗肉矇混圖利,讓消費者花較高的代價(高出一般農產品 20%—120%)卻無法確保食用安全,既造成資源浪費,也導致消費者對市售標榜有機的農產品失去信心,成為當前推動有機農產品行銷的一大難題。

套用日本有機農業教父藤田和芳所強調的要收穫安全的食品,最重要的是播種「信任」。在美國一旦出現違規生產或經營有機農產品,不僅要罰款還要負相關刑責,且有機認證範圍廣涵蓋包括:生產、加工、零售商、餐館、代工生產等,台灣官方不能只喊口號,必須以更積極的態度落實有機農產品認驗證管理,讓農民、商家、驗證機構等均不敢心存僥倖,也才能建立消費者的信心。

從事有機農業應該是一種生活態度的實踐,也是一種良心的事業,需有理想有目標才能克服萬難堅持到底。它需要內外環境的配合無法速成,必須從教育著手讓民眾瞭解有機農業的真諦,將「敬天愛人」成為一種價值觀,千萬不要把發展有機農業當做「政績」、「賺錢」的口號,不顧現實一味追求有機戶數以及面積的增加,甚至標新立異(真正有機就該無毒),忽略了有機農業的本 質,反而扼殺了有機農業在國內生根發展的機會(日本推動有機農業歷史久遠,迄今真正的有機農產品也只佔農產品總量的0.13%)

有機農業是抗衡自國外進口大量低價農產品的利器之一。不過要有效推動有機農業必須要有完整的配套包括︰有機農業的立法與規範、生產者與消費者有機意識的建立、相關技術的研發、發展具有本土特色的有機農業、有機認驗證的嚴謹規範等,並建立從生產、銷售到消費者手上各環節的有機認證,才能讓有機真的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能如此有機成為台灣農業主體的理想才有實現的一天!

●作者李武忠,新北市,博,經濟系教授。

文章標籤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施朝祥

 

 

        感謝台三線產業促進協會理事劉建旻先生的留言(編註:請點此參閱頁面下半部,由於劉先生是透過臉書連結留言,視網路頻寬可能需稍等一下),你的留言代表了台灣多數農民的心聲,也讓巨峰葡萄美味後的農民種植風險」一文不會變成獨角戲

 

  農民對媒體的負面消息,所造成的效應永遠的烙印在記憶中。有事件我把它稱為「白布帆楊桃事件」,在二十多年前,被稱為楊桃之鄉白布帆,在連續三年的,『楊桃含鉀離子較高,腎功能衰竭病患不宜使用。』造成了消費者的恐慌,白布帆的楊桃從此一蹶而不振,多數的楊桃農把樹都砍了。

 

  這件聽起是個笑話:一個常人即使三餐都吃楊桃維生,也不易容達到致病量,而食物中鉀離子多存在於各種蔬果之中,如、芹菜、茼蒿、空心菜、菠菜、莧菜、香菇、胡蘿蔔、馬鈴薯、硬柿、香蕉、芭樂、棗子、蘋果、柳橙柑橘、龍眼、香瓜等等,鉀含量都不低,難道都不吃嗎?

  

  可是還是把一個地區的名產給毀了!

 

  但另一方面,那些年非楊桃農可樂了,因為少了一個競爭對手。

文章標籤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讀者太陽能發電廠投書:

人耕食您好,在讀過貴站周儒賓的究竟何謂盤剝?之後,我個人有些疑問。看國際新聞報導,世界糧食生產其實以足以餵飽所有人口,不過問題在於糧食無法送到消費者手中。如在古巴,種出來的糧食能送到需求端手上的只有30%(註1),其他都應差勁的交通基礎設施跟運配系統而腐爛(原因包括政府管制機具進口,農民只能開著爛爛的舊蘇聯貨車);在印度糧食浪費的數字也有50%,因此欲進駐印度的大型通路上沃爾瑪便號稱,只要他們進去印度,便可有效率的解決這樣糧食應通路問題而遭浪費的現象。在這樣的局勢下,生產者真的有可能如周先生文中所提到的,不經中間通路商即將糧食送到消費者手中?

張世鋒回應:

熱心的讀者您好,您所指出的應涉及所謂食物里程的爭議,

亦即透過農產專區經由長途跋涉、耗費能源、增加排碳,而將農產品送至消費者手中。我個人以為,古巴因配送設備不佳而導致耗損率高達70%,重點應是食物里程,而不是配送系統。倘若中間經過盤商以良好的配送設備運輸,但卻大大增加了運輸成本,卻常也使得農民獲得的利潤低於三成,和耗損率70%又有何異?且因為長途運送,除會添加不當之防腐劑,更增加因冷凍設備所消耗的大量能源,恐怕比古巴的狀況危害更大。古巴尚且有許多都市農場,以供給都市居民量時所需,其耗損狀況所佔比例應不高,可能是以水果為主〈個人猜測〉。

若是產地直銷的半徑在30公里以內,生產者是可以把糧食順利送到消費者手中的,andy & Kiki的運送模式不就是如此?〈因為量少、路程短,幾乎沒有損耗〉(註2:請參考環保,從不收運費開始談起!)

另外,耗損率這個問題其實很值得探討,包括台灣大電廠的輸配電耗電率高達60%以上,如果走區域型發電、減少耗電率,其實根本不用核電。還有最近有朋友提及工業產品的耗損也很驚人,像iphone手機因一些製程與材料運用尚未成熟,其耗損率也高達三成,亦即你買iphone的錢有三分之一是在買它丟掉的手機。

其實不論是農業的盤剝、電力的耗電率、工業產品的耗損率,其實都指向支配者的利益,只要支配者有利可圖,這些耗損、浪費、不經濟都無所謂。
 
文章標籤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周儒賓

一. 就台灣人民與社會之公共需求而言,農漁牧養殖產品之直接生產者不可或缺,而且,是無一時可或缺,但販仔及中間流通貿易商是否也不可或缺呢?顯然不是,販仔及中間流通貿易商全部消失或罷工,前述產品還是能運銷至需求端,台灣糧食供應不因之而中斷或陷危。但前述生產者若全部消失或罷工,糧食供應立絕矣!兩者比較,孰必要?孰重?其懸殊,不言可喻,按理,直接生產者之貨幣收益與社會/政治地位須遠多於高於販仔及中間流通貿易商,但現實卻倒反,而且後者還絕對宰控了定價權。

二.就不可替代性而言,直接生產者之勞動力、技術及經驗積累,皆不可替代,而販仔及中間流通貿易商,可替代性高,可替代者眾,按理,直接生產者之貨幣收益與社會/政治地位須遠多於高於販仔及中間流通貿易商,但現實卻倒反!

三.直接生產者之勞動投入時間也遠多於販仔及中間流通貿易商,按理,於經濟果實之分配上,前者應多於先於後者,但現實卻倒反。

四.從自然災害與人禍風險率及風險損失度來看,直接生產者也遠高於販仔及中間流通貿易商,按理,於經濟果實之分配上,前者應多於先於後者,但現實卻倒反。

綜上述,由既有體制長期維護下,後者「合法性」掠奪(而且還被正當化)了直接生產者應有之貨幣收益,並倒反社會/政治地位,此即所謂盤剝,所謂盤剝體制。

農運工作者所應承擔之政治工作任務,即是讓直接生產者、大學生及進歩公民逐漸發現進而認識上述盤剝之真相。

文章標籤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李子紅

從台灣準備加入GATT(關稅暨貿易總協定)起,所謂“農運”觀點即大聲疾呼反對,採取農業保護主義立場,但時至今日,我們必須反省,僅僅簡單要求「國家」不可開放進口的保護主義,不但無助於農業產銷體制之改革--合作化,而且,更刻板化了台灣社會對農業與農民之謬誤認知,農業是夕陽產業,農民是可憐的“弱勢者”,是以,社會資源及年輕人更加鄙棄遠離農業!而政府,只能扮演減緩農業衰亡速度的角色。

台灣農業危機之根源,並不是開放進口,而是任由農業貿易資產階級剝削宰控之市場化小農體制,開放進口,不過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罷了,把賬算到開放進口的頭上,必將仰求「國家」的繼續“保護”,客觀上,形同鞏固前述體制!

台灣只要全面合作化、直銷化、有機化、實施產銷履歷制度,就能據此立法,以食品安全及國民健康為由,嚴禁流通、販售無有機認証及無產銷履歷認証之農產品,違者重罰,如此,即使將所有農產品進口關稅降為零,並加入TPP(泛太平洋貿易戰略夥伴協定)亦無妨,因為,能獲前述兩種認証而在台灣境內合法販售之進口農產品,在出口國國內市場早已是搶手難求之高價商品。

台灣農業一點也不需保護,更不需增編預算--甚至連「農產品進口損害救助基金」及老農津貼亦予廢除,而須改革,使之成為高創稅、就業人口倍數增、技術不斷改良創新、支應鄉村社會福利財源、均衡區域發展、縮小貧富差距之戰略性公共產業。


文章標籤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按此進入免費空間閱覽全文。由於直接在線上閱覽pdf文件內文格式可能會跑掉,建議下載下來後再閱讀。若進入該空間後文字介面是日文,下載鍵在右上角"共有"鍵右邊,點選ダウンロード即可進行下載。

台灣農村陣線提供

http://www.todei.org/

內容出自於"巡田水 誌農鄉 2011夏耘農村草根訪調文集"

 

樣圖

2013-01-29_184049  

 

2013-01-29_184121  


 


文章標籤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李子紅

小地主大佃農,係馬英九2008年總統大選之主要農業政見,當選後付諸實施至今。所謂小地主大佃農,即獎勵青壯農民租下鄰近休耕廢耕農地,或採佃耕方式,以擴大生產面積,採機械化生產而增收益。然而,其仍非直銷,更不可能有機化,但不可否認,對休耕廢耕農地之復耕起一定作用。

我們當要求政府取消休耕補助,改為合作化復耕租金補助,以鼓勵老農將農地長期租予青壯農民組成之農業合作社。


文章標籤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李子紅

目前,有機農業之阻礙有幾點:

其一,有機認証費用太高。認証費用依申請者農作物種之數而合計--一種一認証費,不以申請者之生產總面積計,認証有效期僅一年,每年須重新申請認証,而有機農業須雜作多種農產品,以減少病蟲害,故有機農民尚未採收賣出,須先支付一大筆認証費用。有機農業關乎人民健康、土地永續利用及生態安全,理當由「國家」積極支持,我們須推動要求有機認証免費,或由中央政府成立免費認証之國營企業,或由中央政府全額補助農民之認証費用。而在此一要求未實現之前,組成合作社,以合作社申請認証,以減少個別小農認証費之支出。

其二,為防鄰近化學耕作噴灑農藥隨風飄傳而污染有機農地
,其周圍須有「綠帶」隔阻,是以,合作化就能降低甚而消除鄰近污染。

其三,有機農作非常“厚工”,須天天純人工除雜草(但有一派「自然農法」不除雜草)及進行病蟲害防治工作,身心勞累甚於化學農作,故愈多人分工合作,勞動效率愈高,若採統一生產經營,每位社員勞動強度最輕化、勞動時間最少化。

其四,化學農田因長期施化肥、農藥、殺草劑而致土壤酸化

文章標籤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李子紅

合作化之程度與層次再高,農地之所有權仍屬於個別小農及其繼承者,所以,可能破壞合作化及進一歩朝向集體化發展之因素始終潛存未除。

集體化之必要前提,是農地所有權須從個別小農私有朝向合作社集體所有或更大範圍之公有過渡,具體來說,可能是立法規範禁止合作社農地非農用,對「農用」嚴格界定,並賦予合作社承購承租社員農地之第一優先權。另鼓勵年老力衰之社員將農地委託合作社經營管理,僅將「受益權」給予子女或指定繼承人。

除了所有權外,集體化與合作化之根本區別還在於生產之公共目的及職責。合作化主要是增進合作社集體之經濟利益,但這不等於社會公共利益。

譬如,有機生產符合公共利益,但合作社未必積極實踐之。購用電動除草機符合公共利益,但合作社卻因電動除草機太貴而購用柴油除草機。試種小麥符合公共利益,但合作社未必同意。

個別小農組成合作社之初始動機是期望通過合作化以求得更多之私利,所以,須經由長期民主討論帶入各種公共思想及進歩主張,並與公民社會相互培力(任一部門及領域皆須經與其它部門及領域相互培力才能前進、變革)而逐歩朝向集體化:公共農民,農業公民。

文章標籤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背景介紹》:各國陸續簽定WTO協議以來,除北美大規模機械化的農業發展外,世界各國無不受到強大的衝擊。尤其,以小農為主的國家受到衝擊更鉅。中國大陸在2007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就是希望透過農業制度性的改革,讓農民得以提高抵抗力與競爭力。此系列報導,是廈門電視台於2011年針對廈門地區農業合作社,其中較為成功的案例所做的系列報導,也可為我國進行農業合作化作為參考與借鏡。

觀賞本影片請上:

http://tv.xmtv.cn/2012/07/01/VIDE1341140403279942.shtml

另外以下附上本團隊張世鋒花費大量時間精心整理的逐字稿:

主持人 吳國明:
大家好,歡迎收看本期的視點節目。在上一期的節目中我們看到了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帶動農民增收、農村經濟轉型和發展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為了讓農民專業合作社這種新興組織走的更好,我市相關部門根據農民專業合作社在不同時期的不同發展需求,相繼出台了不少扶持和不少措施。那麼這些措施是否奏效呢?

旁白:
郭清水是同安區紅塘鎮的郭山蔬菜合作社的首批社員之一,家裡的六畝地都搭建了簡易搭棚;近幾年來,除了種植產品紫長茄以外,利用大棚按反季節種植的青瓜、西紅柿等普通蔬菜的產銷,也都保持良好的市頭。

郭清水:蔬菜種植的基礎設施,政府也給我們投資了很多。像大棚、還有地
灌、節水工程,都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好處。

文章標籤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李子紅

民主進歩的合作社有幾種層次,最低層次是以合作社社員團結一致,以集體力量共同行銷,建立統一品牌,開發各種直銷通路。再高一者,共同採購生產資材,如肥料、農藥、除草機...,以節省生產成本。

再高一者,共同努力改善生產條件,如灌溉設施,建置雨水貯集設施以供灌溉...

再高一者,統一生產經營,此即打破田梗,由合作社經民主討論議定統一生產計劃,統一運用所有人力資源及生產資源,以追求最大產量、最佳品質、最少經營成本、最高經濟收益。再高一者,以合作社「公益金」興辦各種公共服務,嘉惠社員及社區居民,如公共托育中心、安親班、社區電影院、公共養生食堂...等。

以合作社「公積金」轉投資,如稻農合作社可轉投資輾米廠,自創品牌,不再受糧商剝削宰控。如花生農合作社可轉投資花生加工廠,自創品牌。如許多合作社共同投資農業機械工廠--以研發製造滿足統一生產經營所需之農業機械,或共同投資成立開發農產品冷凍保鮮技術及設備之企業--以用於調節市場供需維持最佳平衡狀態。

當臻此層次,資本主義農業體系即進入變革階段了。

文章標籤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李子紅

由於農業合作社(幾為運銷合作社)可申請各級政府之補助,如共同運銷所需之設施及機器、紓困補助,可獲得各級農政單位之行政協助,可與地方政客(縣市議員、立委)建立利益交換之結盟關係,為其競選樁腳,故誘驅許多富農及地區性“販仔”組成合作社,假公濟私。

現行農業合作社無不違反合作社之原始價值,民主精神,且營運及財政完全不透明,一如台灣之進歩工會及NGO。社會各領域之非民主非透明,係台灣普遍現象,且被“正常化”,這說明民主與透明在台灣,不過是應然價值,而非實然規範。

由於合作社為少數人把持,故只意思意思地為社員部份農產品提供運銷服務,且價格未必優於“販仔”所收購。對個別小農而言,認一股入社股金,以換取多一銷售渠道及政府補助渠道之好處,何樂不為?

至於,少數人(富農、販仔)以合作社為工具所牟之私利,可能遠超過我們的想像。

阿扁當選總統後,曾欲大力扶植、收編各地農業合作社,以抗衡乃至取代由派系與國民黨控制之農會勢力,建成民進黨在農村的新統治基礎,2002年打算廢除農會信用部並整併為農業金庫之政策即是阿扁向農會出手之第一道攻勢,然而,阿扁未先營造輿論形勢,以揭露批判農會長期諸般不為人民大眾所感知之醜惡罪行,未先發動各地基層農民集體起而控訴農會,未將農會與農民之利益矛盾建構起來,未將農會與農業發展對立起來,以掀起反農會之風潮,結果反讓農會佔了先機,建構農會與農民之利益共同體,以危機動員策略,成功地「騙」出了十二萬農漁民於2002年11月23日走上台北街頭。這是一場矛盾設置建構之鬥爭,更是我們寶貴的政治教材。

文章標籤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背景介紹》:各國陸續簽定WTO協議以來,除北美大規模機械化的農業發展外,世界各國無不受到強大的衝擊。尤其,以小農為主的國家受到衝擊更鉅。中國大陸在2007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就是希望透過農業制度性的改革,讓農民得以提高抵抗力與競爭力。此系列報導,是廈門電視台於2011年針對廈門地區農業合作社,其中較為成功的案例所做的系列報導,也可為我國進行農業合作化作為參考與借鏡。

觀賞本影片請上:

http://tv.xmtv.cn/2012/06/16/VIDE1339825323956602.shtml

另外以下附上本團隊張世鋒花費大量時間精心整理的逐字稿:

主持人吳國明:
農業專業合作社,是在農村家庭承包經營的技術上,〈屬於〉同類的農業生產經營者或同類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的提供者、利用者,自願聯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經濟組織。2007年七月一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正式實施以後,全國各地的農民迎來了合作社蓬勃發展的好時機,我市〈廈門〉也不例外。統計數字顯示,截至今年(2012)五月份我市註冊之農業合作社有755 家、註冊資金13億多元〈人民幣〉、成員人數將近兩萬人。那麼,在這幾年的時間裡,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如何?這個新興的經濟組織,在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以及農民增收方面起到了什麼作用呢?我們《新農村視點》節目將為您連續報導,今天請看第一集─「從單打獨鬥到抱團合作」。

繼續閱讀逐字稿請上:

https://docs.google.com/file/d/0BxIYrCTMnlubdHk3RnB6M3NOVXc/edit


文章標籤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