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人耕食歡迎你投稿:人耕食網站為一公共性媒體,基於對言論自由的信念與媒體接近使用權之堅持,凡讀者來稿原則上全文刊登。相關注意事項請上http://cultivator.pixnet.net/blog/post/66670864

目前分類:農業新觀點 (4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作者/李子紅

滯銷無年無之,無地無之,源於何?是市場供過於需?抑或農業貿易資產階級宰控所致?

由於個別小農無法即時且精確掌握全台灣各種農產品供需之動態資訊,包括生產面積、預估年產量之區間值、年消費量之預估...等,故只能依主觀經驗(如今年何種農產品價高熱賣)而造成一窩蜂「搶種」現象,然而,其供需之失衡未必嚴重,但農業貿易資產階級卻利用此一不利形勢而狠壓收購價,以極其利潤,遂成滯銷。

對此,農政單位及主流觀點歸咎於小農“盲目搶種”,實為掩飾農業貿易資產階級這一罪魁禍首!

農業結構性產銷失調,眾所皆知,何以農政單位無為而治、束手無策?
 
其一,歷來農政單位之首長及技術官僚無不信奉市場神話,政府平時不能介入產銷過程以重建“人為”機制,只能在市場失靈而滯銷時,或因災害損失,才能予以救濟措施。

文章標籤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李子紅

  自給小農與市場化小農因「靠天吃飯」--氣候不確定性及天災來襲頻率高--及需天天巡視是否發生病蟲害而飽受土地束縛,但統一生產經營之合作化使勞動生產力及勞動效率驟升,致農閒增長,且能實施輪值制,讓社員得以經常遠行,以拓廣見識閱歷,從事交流考察,並有餘裕參與公共生活及公共事務,質言之,合作化之進歩意義不僅僅在於小農經濟上共利而已,唯須合作化,才能培力小農從土地束縛中解放出來,朝向公共人、民主人及國際公民。



文章標籤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李子紅

對於農村與農民,我們總充滿好客、人情濃郁之美好田園想像,其實,市場化小農之間,因面對農業貿易資產階級之剝削宰控,而不能不陷入相互競爭關係。“販仔”收購量有限,自以物美價廉者優先議價收購,迫小農們削價求售。

由於競爭,雖同一產銷班,也藏私而不肯真誠無保留分享技術知識、經驗及獨特方法。由於競爭,互助交工之傳統不再,於產期採收就須另聘短期臨時工,因工資支出而提高生產成本。

是以,若達致統一生產經營之合作化--合作化最困難之層次,社員們之技術無私交流、共享,齊心協力於技術及生產過程之不斷改良創新--譬如將產期拉長而使平均售價上揚,統一調度合作社各社員家庭之勞動力,則節省工資成本,且不斷提升農產品質。

合作化之程度與層次愈高,總體生產經營成本愈少,農產品質愈佳,合作社之總淨收益及社員所得愈多。此外,生產改良創新與收益之間良性循環。


文章標籤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李子紅

根據學者研究,台灣農產品零售價至少60%被中間盤剝機制所「吃」了,長期以來,主流論述一直建構農業貿易資產階級剝削宰控個別小農之認知,但其實,由於中間盤剝機制壟斷了農產品之流通及供應,無法形成工業商品般之市場競爭,消費者同受剝削宰控,故當風災雨災造成減產而致小農賣給「販仔」之產地價僅漲一至三成,消費者所買之零售價卻暴漲一倍甚至兩倍,卻無從議價,莫可奈何。

合作化與直銷化,就是將60%進行重分配,將其中30-40%返還農民,另20-30%返還消費者,如此,農民富有起來,才能吸引青年返鄉務農,而消費者也因平均零售價調降20-30%而加大購買量,台灣總體市場需求急劇擴張而致休耕農地迅速復耕全面復耕。

當城市一部份就業人口因“農業新貴”浪潮轉而務農,勞動力市場供需關係將有利於平均薪資上漲。故馬英九之均富施政及經濟轉型不必大動干戈,只須推行農業合作化與直銷化。


文章標籤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作者/李子紅

封建時期之自耕農或佃農,為自給苟活而生產,而住於城市之地主則將佃農所繳佃租農作以商品賣出,供應城市所需。在明清時期之江南,已有生意人租大片農地為交換而生產,走資後之中國學者將此現象詮釋為中國資本主義之萌芽。台灣在日本殖民以前,稻米已銷往中國及日本,但應是地主之佃租稻米。

國民黨在日本殖民後之基礎上全面推進了台灣之資本主義化,佃農雖在陳誠(時任台灣省省主席)以暴力逼迫地主階級接受“土地改革”--耕者有其田--而翻身為自耕農,但開始了淪為市場化小農之命運。

一九七O年代,為解決小農土地日益零細化、成本愈來愈高之農業困境及危機,國民黨政府曾鼓勵農業合作化。合作經濟,原是明訂於憲法之基本國策,故早年台灣有幾所大學開設合作經濟系,如逢甲大學合作經濟系。但推動合作化須先培訓大批人才進駐農村,長期鼓吹、輔導及協助,並擔任經營發展合作社之主要幹部,當然,工業掛帥、鄙棄農業(對美帝為首之「現代化」模式片面理解仿從所致)之國民黨政權不可能如此而為,所以,台灣市場化下之個別小農便無力擺脫中間盤商(農業貿易資產階級)之剝削宰控,而直銷予使用者或零售終端,何以故?
 
由於為交換貨幣而生產,故只能採單一作物或至多兩三種作物,過多作物致施肥、病蟲害防治及田間管理之貨幣支出及勞動付出(時間、心力、勞動複雜度、人力需求)皆須大增,而且更難銷售,除非是晚近發展出來之社區協力農業。作物單一化或至多兩三種,若欲直銷,只能供予連鎖大賣場、大餐廳、大醫院、便當工廠、團膳企業...等需求大者,然而,試想,個別小農如何可能與之直接聯繫、談判、議價,並形成穩定供需關係?前述需求大者之採購部門,在大盤商與個別小農之間,與何者打交道?大盤商能暗惠回扣及種種“招待”、賄賂,個別小農能給什麼“好康”呢?此外,大盤商有財力能承受三個月才結帳,個別小農能嗎?

直銷,須長途保鮮運輸至前述之各購買方,而個別小農有此財力及能力嗎?

文章標籤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李子紅

生產面積小之自耕農或佃農。小農是相較於中等規模面積之家庭農場(幾十公頃至一兩百公頃)及大農制而界定。美國是資本化大農制之典型,生產面積幾百公頃至幾千公頃,高度機械化--從電視上常見飛機噴灑農藥,雇用大量農業工人,多是黑人、中南美洲移民或非法移民。資本化大農制要求政府鉅額補貼出口,台灣於阿扁時代(加入WTO)被迫從美國進口大量稻米,正是資本化大農制所必然。對美國帝國主義最盛期而言,農業是以出口為導向之國家戰略性產業。

好萊塢電影『麻雀變王妃』王妃娘家便是經營家庭農場,一定程度機械化,由家庭成員從事生產勞動,農忙時,各家庭農場互助,或雇用少量短期工人。不敵資本化大農制之市場競爭,一九九O年代起許多家庭農場破產而被購併。

台灣小農精耕細作,講究田間管理,尤其水果栽植更是人人各有一套絕活,美國資本大農制及家庭農場則是粗放式生產,也不得不粗放式生產,因為農地面積太廣大,只能幾乎全靠機械化--栽種子、施肥、灑農業、採收,而無法精耕細作。若要精耕細作,須增僱幾十倍甚而幾百倍農業技術熟練之工人。


文章標籤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文原刊登於台灣立報)

■陳方隅

 

 

親愛的英九

楊宇帆先生於9月20日於部落格撰文「親愛的英九,聽我說說話,好嗎?」(註1)兩個月以來瀏覽人次近8萬人,並且有超過3萬人於臉書「按讚」,引起媒體大幅報導,並稱其為「鳳梨王子」。主要的內容是關於農委會即將推出的政策:政府補助青年返鄉務農,保障兩年基本工資。鳳梨王子的建議簡單明瞭:補貼工資治標不治本(錢領完就沒有了),政府應多花精力與資源在輔導農民種植及行銷、利用各級教育推廣有機農業,以及完善醫療制度,進而讓產業健全、擴大「市場」。

然而,他獲得的回應大致如下:(農委會主委)錢賺不夠多是因為地不夠大,應該要擴大經營;(總統府)建議聽到了,謝謝指教,函請相關單位處理(註2)。

 

 

▲返鄉務農的26歲青年楊宇帆,2012年9月20日在網路上發表寫給總統馬英九的文章迴響熱烈。他說,新農人需要政府給的是希望,不是補助。(圖文/中央社)

 

農委會官員們認為應該做的事情,大筆的預算繼續編下去。但問題在於,灑錢並無法解決農業的問題。根據官員的說法,下鄉傾聽民意,大家都對這個政策表示支持。當然,有補助可以領,沒有人會反對,但是錢領完之後呢?

文章標籤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文原刊登於台灣立報)

【編譯陳玫伶整理報導】據《亞洲新聞網》報導,武田將宏(Takeda Masahiro)在日本西部的滋賀縣(Shiga)讀大學,沒想過自己後來會成為一名社會企業家。

農村欠缺年輕生力軍

現年27歲的武田,專長是數位內容管理,目前住在老家秋田縣(Akita),致力開拓務米農的工作給日本年輕人。秋田縣位於本州島的西北方濱海地區,名產是稻米與清酒。每次學期空檔回到秋田縣鷹巢町(Takanosu),他都意識到秋田縣的經濟衰退得很快。

由於零售商的高度競爭,當地小型商家越關越多,秋田縣的年輕人口為了找尋工作機會,人口嚴重外移。

3年前,武田在東京念書,讀的是專門訓練媒體從業人員的數位好萊塢大學(Digital Hollywood University)。武田說:「那時我決定運用我的科技技能做生意,協助振興秋田縣經濟,所以我觀察了秋田縣的名產,想當然是稻米。」

秋田縣是日本米倉,當地產的稻米稱為秋田小町米(Akitakomachi)。對稻農來說,穀糧收入越來越少,其原因是日本人的飲食習慣越來越偏好麵包,尤其是早餐。去年日本麵包製品銷量首度超越稻米銷量。

武田認為首先要找出原委。他說:「沒有事先約定,我走進到田裡,告訴農人我的目的,與他們談話是為了幫助他們的工作。」

武田花了18天,談話的農民無論老少超過1百人,他總結出幾項當地農民面臨的問題。其中之一,是快速老化的人口。每10名秋田縣農民,就有7人年紀超過65歲。隨年紀增長,務農的延續性就會降低,除非有足夠年輕人願意承擔,否則放棄種稻的人會越來越多。

武田從談話感覺出每位農民都以自己的工作為榮,每塊土地產出的稻米製品也各有特色。然而,農民通常不知道他們生產稻米最終賣給了誰,因為產品主要通路經由當地農產合作社鋪貨到超市展示架。

武田發現最驚人的事實是,種稻農民平均時薪只有170日圓(約新台幣60元),他說:「他們如果在地方上的便利超商工作,時薪也有4倍。」

儘管收入不豐,農民持續耕種的原因是偶爾來自當地消費者的回饋。「農民告訴我,他們很開心也很渴望聽到消費者的聲音,他們依靠此生活,我明白這對他們極為重要。」武田說。

文章標籤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關亦然

新聞:

台東知本卑南族卡地布部落年度盛事「婦女幫團」活動昨天登場,雖然以採收洛神取代杭菊,但部落婦女還是延續傳統,重現舊部落時代「以工換工」採收農作的光景,藉以發揚昔日互助合作的傳統精神與美德,並帶動地方傳統特色。

受到梅雨季加上颱風接續影響,造成台東地區今年杭菊銳減5成,尤其大知本地區受損最為嚴重,致使知本卡地布部落今年婦女幫團採杭菊改成採收「洛神」;昨天一早婦女依循傳統盛裝在部落裡敲擊鐵鐘及搖擺臀鈴,報信告知「以工換工」活動正式登場。

「歐嗨伊耶洋!伊耶洋…」婦女們邊吟唱山歌,邊在洛神花田裡,手持剪刀,將一串串成熟艷紅的洛神剪下,並由老一輩帶領年輕一輩婦女,在洛神花田傳承固有的文化。男性族人則協助婦女,扛起一籃籃洛神,宛如去年採收杭菊的榮景再現。

婦女幫團班長陳淑美表示,以往杭菊收成,均需要投入大量人力採收,為節省成本支出及分享豐收喜悅,就以家戶為單位組成農事互助團,採「以工換工」的無給薪方式,一戶一戶的陸續採收,這種互助收成的模式就成了部落「婦女幫團」。

 

資料來源:吟歌採洛神 「婦女幫團」以工換工,2012/12/03 聯合報

 

 

 

        不只是原住民,漢人(尤其是客家人)也有交工的傳統。但因為二次戰後資本主義的演變,農村共同體與部落共同體逐漸瓦解,農民也日益原子化與個體化,變成我們今日看到的小農。今日走進農村與部落,儘管比鄰而居,但卻是「空間上親近、心理上遙遠」,在生產上也是單打獨鬥(這不禁讓筆者想起友人講一個笑話:「老農什麼都怕,就是不怕單打獨鬥」)。

文章標籤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關亦然

  

    以往談到農業時,我們往往都集中在農業本身,很少談論農村問題。

  

    農業與農村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關係。台灣因為農業破產,大量農村人口外流到都市地區,以致近年來農村人口呈現一種「漏斗型」的分佈狀態:老年與兒童居多、幾無青壯年人口。

 

    因此要讓青壯年人口回流,除了農業能夠賺錢外,最重要的是發展公共運輸: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關亦然


新聞摘要:

聯合報日前報導水源區回饋金用途重社福、輕保育,比例失衡。經濟部水利署對此提出「生態農業方案」,獎勵地主、農民朝有機農業發展。以坪林水源區內的茶園為例,如果茶農改為有機茶園,並向農委會取得認證,每年就能領補助。水利署明年將在翡翠水庫保護帶擇一地點,試辦有機農作。翡翠水庫管理局長劉銘龍肯定「生態農業方案」,對無力耕作老農有幫助。

「生態農業方案」大致有幾個原則:

一、給水源區地主、農民獎勵誘因,改變現有的農耕和土地利用方式。

二、不論地主或承租公有土地者,只要承諾休耕或改採有機農業,或從事造林,地主每公頃每年可獲6萬元補助,承租公有地者為4萬5000元,不足1公頃者按土地規模比例核發。

三、老農或地主無法耕作,可選擇休耕或造林,造林成林後不得砍伐,以涵養水源。而部分水源區內有龍眼等果樹和竹林,也都視為造林,如要領補助,必須承諾不施化學肥料、不噴灑農藥。


【資料來源:《水源區回饋金 推有機農補助》,2012.11.26聯合報】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袁牛飛

 

       傳統觀念並不將農業當成有經濟發展潛力的產業。談到要發展經濟,政府的眼光一向只集中在高科技產業跟服務業;農業頂多只不過是基於糧食安全考量,需要加以保護與施捨,花費預算扶持的拖油品。然而實際上,要帶動整體台灣經濟發展,改善產業結構,解決農村人口外流,都市人口過度集中,勞工工資低落等各種問題, 行新重農主義是一條極為有效且可行的路線。


為何農村人口外流,農村凋敝,廣大的可耕地遭到休耕棄置的命運?因為做農就是不賺錢,受到盤商剝削,因此農村青年不覺得從事農業有任何的前途。因此,要扭轉此現象,就需要在政策上直接大量採購有機農產品,供應各種公家與公營機構的膳食所需;有了這樣龐大的市場需求之後,自然從事農業就會重新成為能賺錢,有發展前途的產業。隨之離開農村的青年人口返鄉的誘因就會大幅增加。


假設有500位青年受此政策誘因,願意返鄉務農,這為農村所帶來的不只是500人份的活力。他們返鄉耕種,有了收入以後,自然會娶妻生子。生下來的小孩需要 就學,因此為因應這些孩子就學的需求,政府需要為農村加聘師資,蓋學校;同時為了這些人的各種需求,其他各種服務業也會被吸引,跟著回農村。500位返鄉 青年所增加的不只是500名務農人口,而是各種產業在一連串效應下的活化起飛。


不只是農村因此得益,都市過度擁塞的人口除了造成各種環境,生活品質與交通的問題,同時也造就都市勞動人口過剩,工資條件低落的情況。農業扶植起來,都市人 口往農村回流,剩下來還留在都市的居民可享有更好的生活品質,同時也解決了都市勞力市場勞動力過剩的問題,工資條件不需任何激烈的勞資抗爭,即可得到明顯 改善。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關亦然

 

農作物生病,怎麼辦?宜蘭縣獨創農藥處方箋,白紙黑字,讓農藥行不敢亂混藥,用錯藥也可以釐清真相,萬一被驗出農藥殘留,更能追溯自己到底有沒有噴這種藥,縣內吉園圃農民有過半要求開處方箋。

宜蘭縣動植物防疫所股長陳瀅如說,5、6年前檢驗農藥殘留的儀器變靈敏,很多以前可以用的農藥都被驗出農藥殘留,農民也搞不懂什麼農藥可以用、不能用,被抓到很反彈。

陳瀅如說,他們想出像醫生開處方箋的方式,請農藥行列出農藥清單,釐清農藥行和農民的責任,白紙黑字,農藥行在賣農藥前,一定要先弄清楚,他們把願意配合的農藥行優先推薦給農會產銷班班員,但很多農民都不好意思開口要清單,一開始很難推。

後來陸續爆發弄錯農藥糾紛,農民才發覺農藥處方箋的重要性,當時礁溪鄉有位茶農到農藥行買殺紅蜘蛛的藥,農藥行竟賣給他殺柑橘類紅蜘蛛的藥,結果茶葉死了一片,農民氣呼呼去理論,農藥行辯說不知道是要用在茶園,該農民從此要求農藥行開清單。

陳瀅如說,農藥行不當推薦農藥要罰3萬元,農藥行被要求開處方箋後會更謹慎,也不敢亂加藥。宜蘭縣蔬果產銷班加入吉園圃人數約800多人,現在有549位農 民在購買農藥時會要求農藥行開立藥劑清單。【資料來源:宜蘭獨創農藥處方箋 噴什麼藥查得到,2012/11/27 聯合報】


           閱讀此則新聞,著實讓人膽戰心驚: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關亦然

 

新聞摘要:

枋寮鄉內溪圳水突然變成一片紅及一片綠,農民看得非常害怕,追查來源竟發現在上游被傾倒大量農藥和肥料,縣府環保局獲報查出是枋山鄉芒果農林慶泰所為,昨天到現場勘查並將林慶泰帶回調查,林供稱,因農藥及肥料過期才會倒掉,環保局在現場查扣數十瓶空罐,已將檢體帶回化驗,將等化驗結果出爐後依違反水污染防治法裁罰。林慶泰坦承,在內溪圳上游的芒果園工作,因為農藥及肥料存放太久過期,他才會都倒到溪圳中,並不知道會造成溪水污染,對此行為也相當後悔。

資料來源:《農藥倒灌溉溝 枋寮內溪圳 又紅又綠》,2012/11/22自由時報

 

      

       上述新聞大致如下:上游的農民因為農藥過期,將農藥倒入河川,導致下游污染。事後被抓包,這位農民表示他不知道會這麼嚴重。或許對讀者而言,這個農民在說謊,意圖為自己脫罪,也為河川污染義憤填膺。但是,作者寧願相信,這個農民真的不知道他幹了什麼鳥事。怎麼說呢?

   

        農民的農藥知識來源,大多來自於農業資材商。試想,農業資材商在推銷農藥時,一定會跟農民誇口說:「這款就有效!」、「你聽我的話就對了!」難道資材商會跟農民說:「這款有毒,你要小心!」,豈不是砸自己的招牌?許多農民就在糊里糊塗、不知其所以然的情況下使用農藥。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關亦然

新聞摘要:


今年一期稻作收割前遭受怪颱「泰利」風雨侵襲,出現大面積倒伏浸水甚至發芽,農業專家進行田野調查發現除栽培技術因素,「過度施肥」是主因;台中區農業改良場場長張致盛博士說,已派出合理化施肥技術輔導小組到產地「把脈」,與農民面對面溝通與宣導。

張致盛說,輔導小組陸續與繳交災害穀農民面對面座談,先了解其耕作和施肥習慣。輔導小組也幫農民進行稻田土壤檢測後表示,部分老農太依賴肥料,習慣過度施用氮肥,導致水稻長得太高、稻葉太茂盛,變成「軟腳」稻、也不透風,遭遇強風大雨,就容易倒伏

資料來源:〈農委會查災穀:過度施肥 稻子「軟腳」〉,2012/11/17 聯合報



         新聞中提到過度施肥的現象,反映一個共通問題:台灣農民欠缺科學管理的精神。


文章標籤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關亦然


台中榮總年初在精神科病房外空地,開墾都市農園,由護理帶領60名慢性精神病人耕作,包括精神分裂、躁鬱及憂鬱症患者,自由選擇植栽種類,親手翻土、播種、澆水,感受生命的喜悅。


新聞摘要自:種蔬果賣咖啡 精神病友重拾信心,2012/11/16聯合報



        現行針對精神疾病的治療,往往只偏重於藥物。更糟的是,針對嚴重的精神病患者,往往是採取隔離性措施(即住院),使得精神病患更佳難以融入社會。


        因此,對於精神病患的治療原則,不應只有醫療。而是要創造一個空間、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培力精神病患者重新恢復生命的能力。而農業,是選項之一。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關亦然

   

        人在思路上,往往會不假思索,承襲現狀。譬如大部分的父母親對小孩成績憂心忡忡,但卻不思考成績制度的合理性、與成績制度的危害。對於病蟲害問題,也容易產生類似的迷思,與其我們問病蟲害問題有多麼嚴重,我們跳開思路,反問:「病蟲害是個問題嗎?」

  

        病蟲害的危害有二:一為損及整體農作物的生長、二為造成瑕疵農產品。瑕疵農產品即使賣相不佳、或造成部分損失,並非無食用與再利用的空間。若朝全利用化發展,病蟲害就不是極為嚴重的問題。

  

        但我們要深思的是,為何病蟲害會被建構為一個嚴重的問題?這要從農業的產銷機制談起: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作者/關亦然

 

最近於《補助喊卡 青年農民好茫然》一文中,指出農民之所以不願承租土地給年輕人,原因有幾:


一、農民擔心農地出租後失去農保;

       二、「三七五減租」政策規定農民長期承租土地,地主就不能任意收回,讓許多農民不敢輕易出租田地,寧願休耕。

   

       針對上述兩項因素,筆者特地進行相關調查,企圖讓社會大眾理解相關法制之具體規定。

 

一、關於農地須長期承租: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者/關亦然

 

植物工廠無法解決糧食危機

 

            植物工廠設立之所以興盛,主要是因應糧食短缺問題。但植物工廠真能解決糧食危機嗎?在此,我們以「農業摩天樓」(註1)作為比較基礎。根據研究顯示,全若要供應紐約市全市800萬居民民所需的食物需要160座農業摩天樓(註2)。因此,我們假想植物工廠作為台灣糧食作物的主要來源若我們,以2000萬人口計算,依據上按這個比例推算(160座摩天樓:800萬人口,等於1座摩天樓需要5萬人口),那麼台灣需要建設400座農業摩天樓,才足以供應全島的糧食需求。若台灣需要建設400座農業摩天樓才能滿足糧食安全,植物工廠的生產規模遠比農業摩天樓要小,更不可能達到糧食安全的需求。(註3)

 

植物工廠無法維護環境安全

 

   我們得瞭解到,農業除了發揮糧食安全的功能外,尚有另一最常被忽略的功能:環境安全。農地,具有保水、透水、滯洪之功能,在極端氣候已成常態氣候之今天,倘若農地消失,台灣豈不成「水鄉澤國」?植物工廠為高度人工化、科技化之生產環境,完全脫離自然,無法維護環境安全。(註4)

   

植物工廠應是補充性的農業生產方式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者/關亦然

 

新資本標的:綠金


近幾年因應全球氣候暖化、及人口爆炸,全世界均面臨糧食短缺的危機。糧食短缺同時創造一個龐大的市場需求,形成一股綠金潮,資本尋找新到一個新標的:農業。這股綠金潮,不僅國際知名跨國公司(如IBM與豐田)趨之若鶩,如鴻海、台達電等台灣高科技業者,亦虎視眈眈。原因無他,高科技的毛利率只剩2-3﹪、而農業的毛利率卻是兩位數起跳,利之所趨(註1),每個資本家都想在這塊新興市場逐鹿廝殺,解決資本積累的困境。

 

什麼是植物工廠?

 

   但與這股綠金潮相應的農業生產模式,可不是「透早就出門,天色漸漸光。受苦無人問,行到田中央」式的傳統農業,而是植物工廠。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