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張世鋒

 

談到簿記〈或說是記帳〉,有人感到輕鬆、有效,因為他善用了手機或相關電腦程式;有人感到困擾而疲乏,因為日復一日的手寫紀錄無異於流水帳,不但麻煩而且無聊。但有時候我們回頭想想,離開了電腦相關的紀錄系統後,為何我們的紀錄會變得如此原始而無效?為何我們所受的多年教育,一點也幫不上忙?

 

其實在我們的腦海裡,不論是簿記或是記帳大多是一種「量」的紀錄,其用意不過是幫助我們理解:我們在某些方面究竟花了多少錢?這個月到底收支平衡了沒有?甚或是…我們買了多少米、鹽巴之類的會計數據登記。這種量化的紀錄固然有一定程度的用處,卻往往讓我們一般人難以在眾多數字中發現「質」的變化,也難以從質的變化中發現簿記的重要性。

 

我個人在養育兩個小孩的過程中,因為在一歲半以前,孩子各時期的變化很大,所以必須要精準掌握孩子的各種資訊。並且,由於帶小孩不是一個人的活,有時要靠配偶或是父母一起共同養育,所以建立一個既能夠紀錄「量變」、又能以此紀錄看出「質變」的紀錄表,讓不同養育者可藉此表格互通信息、強化養育共識,就成為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下圖是我當時所設計的表格,裡頭主要以時間為主軸,附加上睡眠時間,奶量、排泄時間、副食品使用時間等的紀錄,有些只是以簡單的符號在時間軸上加註〈如果孩子生病時,我們會在時間軸上加註〝┼〞記號來表示服藥的時間〉。若有長時間外出或特殊狀況,我們也會在最末初加註,讓這些數據有明確的變因可參照。

 

 

育兒紀錄圖

1  

 

紀錄這樣的表格不會占用很多時間,而且因為有視覺上的對照呈現,很容易讓人知道小孩短時間內的各種變化。就長時間的觀察小孩成長差異來說,也不是很難的任務,只需要偶爾拿出來比對就一目瞭然。更重要的是,因為表格對我們來說確實有很高的「有效性」,所以讓人不覺得是一項苦差事,會很樂意日復一日的執行這項工作。從現在看來,它也成為孩子成長過程一項重要的回憶,看著這些表格,過去帶小孩的場景似乎仍舊歷歷在目。

 

當然,,這樣的表格僅有單一的用途,用作他種紀錄未必合適,但關鍵的是,我們應該學習如何〝設計〞一種我們所需的專屬紀錄方式。這種紀錄未見得要像我做得那樣〈但若有視覺上的比對關係,會比較方便〉,重點是要讓自己覺得可以清楚的發現量變與質變的關聯,如果不易發現關聯,就再重新設計一個吧。事實上,我的表格也是經過兩次調整的,畢竟要一次很準確得設計出符合自己的需要實屬不易。但話說回來,不斷的設計、調整紀錄模式,有時也是挺有趣的差事。

 

比如說,如果你覺得時間是很重要的元素,就可以像我設計的表格那樣,把數量當作附註,就可以發現你花錢的時間都大概是落在哪些時間區段,或是在固定區段中會花哪些錢,久而久之你會發現有些錢是固定會花、有些花費是會改變的。又或者花費的數量很重要,就可以把數量當主軸,把不同花費當作附註,就可以看出各種支出的變動關係。

 

除了此類主軸式的設計以外,條狀圖、原餅圖等各種一元或二元的圖表,也都是可利用的紀錄模式。其實我們受教育或是工作的過程中,都會不斷接觸類似的紀錄圖表,如果只是把他束之高閣未免可惜,好好回想一下,應該有不少類似的視覺工具可供差遣。總之,設計表格還是要有一個主要觀察標的,方便自己或共同記錄者能清楚判讀各種數據變化,但當此觀察標的完成階段性任務,也可再更改標的以符合當下需求。

 

在此提供經驗的分享,主要是希望一般社會大眾,不要一想起〝紀錄〞就聯想起〝記帳〞,全都是一些令人生厭的數字組合。我們必須以科學化的思考,來設計一種我們可以在其中發覺問題的紀錄模式,並且,這樣的紀錄模式可以一方面建立與人溝通的橋梁〈不然很容易產生認知落差〉,另一方面也可藉此來思考問題要如何解決。這讓紀錄不會成為枯燥的瑣事,也不會讓方便的電腦程式簡化我們對事物的觀察,但若要讓紀錄便得有趣而高效,就請多多發揮創意吧!

 

相關文章可參考本站的:

學習、實踐與簿記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簿記 創意 育兒
    全站熱搜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