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喬

 

在核四、馬親信賴素如遭收押的大新聞壟罩下,有一則很重要卻沒有被重視的新聞,那就是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研擬在高雄設置「自由經濟示範區」,其中規劃的四大產業中心之一的「農產品加值運銷中心」,農業縣立委與農民憂心忡忡,認為此舉將嚴重衝擊台灣農業生存。到底自由貿易區是甚麼概念?農產品加值運銷中心將帶來甚麼影響?用最簡單一句話就是引狼入室,一旦走上這條不歸路,台灣農業也將正式畫上休止符。

 

按照行政院今年一月卅一日發布的新聞稿指出,自由經濟貿易區規劃成立「農產品加值運銷中心」,是為了充分發揮台灣農業生產與加工,以及農產品國際品牌之競爭優勢,藉由放寬國內投資法令限制,吸引海外投資帶動國內農業發展。而操作模式,是採「境內關外」鼓勵農民與廠商契作,中心內產品以外銷為主。而農委會的補充說明中,會持續管制中國大陸830項農產品進口、認同經建會所規劃的農產品加值運銷中心能面對後ECFA時代的挑戰、來料加工的來源不限於中國大陸而放眼全球同時規劃台灣的專業契約生產者、區內加工全數外銷以市場區隔等。

 

可悲的是,政府面對民意的反彈,做賊心虛似的大肆澄清中國大陸管制的農產品不會藉機進入台灣市場;而經建會陷入的迷思依舊停留在「加工出口區」思維模式來擘畫台灣經濟未來前景。而最令人擔憂處是,這個「農產品加值運銷中心」完全看不到任何「因產業升級而加值」的規劃,停留在來料加工模式,就是加速台灣農業衰敗的重要關鍵。

 

首先不可行的是「透過契約耕作未必能降低生產成本」。契約耕作對台灣農業的連結應該是「產業升級」,而非「降低成本」;應朝向市場導向而非生產導向的銷售模式,且台灣周邊鄰近的中國大陸、泰國、菲律賓、韓國都是農業大國,其農業生產成本絕對遠低於台灣;當中農產品同質性最高的又屬中國大陸,農民擔心中國大陸農產品藉自由經濟示範區進入台灣,不是沒有道理。

 

其次是自由經濟示範區的成立目的,仍著眼於「藉產品加工加值後擴大出口」,問題是產品加工加值後的利益,並不會回饋到農民身上;加工出口區一向只對產業供應鏈的活絡有幫助,但是對於產業的升級卻毫無助益。因為這是一種缺乏戰略縱深、缺乏對台灣農業未來整體規劃的作法,只為了擴大出口而認定就此能「嘉惠農民」,根本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經濟開發區有一個術語叫做「前店後廠」,強調是節省流程創造效益最大化;自由經濟示範區一旦成形,不僅來料主要供應國是中國大陸,最大的買主也會是中國大陸,台灣農民與加工廠商,將成為替陸商打工的台勞。通路與採購權都外放給陸商、台商,台灣農民豈有保障可言?這不是另一種門戶大開,比開放中國大陸農產品進口更嚴重的引狼入室!

 

自由經濟示範區真的能帶動台灣農業?答案是否定的。農民所憂心的,是看不見台灣農業的未來;一旦自由經濟示範區的農產品加值運銷中心啟動之後,所謂的契約耕作也只是紙上談兵,實際情況下這些陸商、台商的農產品加工廠,依舊會以成本低廉的中國大陸與東南亞農產品為原料,然後打上「Made in Taiwan」外銷,豈不是讓台灣原本的農產品及及加工品外銷,變成一場空。

 

至於農政單位與政府部門大費周章解釋農產品加值運銷中心的成立與開放中國大陸農產品來台,根本是張冠李戴;因為農產品是否對外開放,是放在雙邊國家的自由貿易協議談判中的議題,與自由經濟區的來料加工完全不相干。政府說得愈多,只是益發凸顯自己的心虛,欲蓋彌彰而已!

arrow
arrow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