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施朝祥

 

  部落農民的農產品,要先送到十三公里遠的東勢,再用大卡車運送到一百五十多公里遠的台北果菜市場拍買。

 

  然後,再買不知從何處而來,賣到東勢,經由菜車送到部落來的菜。這一往來,是多麼地不合理,經過這麼遠路程的運送,經過那麼多次交易,這些都需要資源與利潤。

 

  中間要被賺這麼多手,部落農產品便宜的賣到都市去,再買不知何處來的昂貴蔬菜,這怎麼會賺錢呢?」原住民深耕德瑪汶協會理事長林建治語重心長的說。

 

2013-08-02_190528  

 

     瞭解到部落農業問題的根本,原住民深耕德瑪汶協會決定以生產內需為主的農作物,種植部落廚房所需的食材為主,讓農產品不用賣到百里外去,也不用再買那些不知從何而來?不知陳放多久的食物。部落生產部落所需的食物,有剩餘的農產品再賣到外地去,如此才符合食物哩程,要生產給自己部落的族人,種植作物就不必考慮賣相、不需要用農藥,也不會造成污染,雖然污染的水都會流向都市去。

 

 

  在一系列「友善農法農業學程」,讓大安溪沿線部落的農民與新生代,瞭解了各式各樣友善農法。聽的越多反而越模糊,不知要用那一種方式來栽培作物。

 

 

  本週課程,開始以實務工作為主的課程,特別聘請布拉姆農場的andy當業師,陪部落的農民開始種植作物。

 

2013-08-02_190545  

 

     在課程中,許多的農民才知,原來種植作物不能用想像的,而是要瞭解作物的特性,依其特性而栽培。

 

  很多農民都誤以為,在買菜苗時越大越好,殊不知菜苗越大,根系越扭曲變型,反而越不好照顧。許多部落農民都認為,四季豆不要在一個地方種三顆以上,當幾顆互相糾結時,還特地去把它分開,以免太擠而生長不好。Andy反而說,四季豆在一個地方要種十顆,而且越糾結盤纏,四季豆越能發揮出本能,反而生長得更好。

 

  在實務的討論中,每個農民都可以侃侃而談互相交流,達到真正學習的目的,接下來要開始種植作物了,就從育苗開始。

 

  邁向部落內需型農業的開始!

 

arrow
arrow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