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施朝祥

 

  康芮颱風雖沒有造成大災,但卻帶來了幾天的雨,我和老張在前哨站商議著要在農地上建立一個前進指揮所--也就是工寮,但總是要給個名字,這樣聽起來會比較有氣勢的感覺

 

  雨絲仍然持續地飄下來,我坐在前哨站椅子上喝著烏龍茶,突然看到門前的庭院中,有一隻非洲大蝸牛正在慢慢地向前爬行,讓我陷入了兒時的情境……

 

  每當夏日的雨後,雨水滋潤大地,也輕輕的溶化了非洲大蝸牛的那一層白色的膜,它就這樣地伸出頭來,開始四處遊走,並啃食各種美味的嫩葉。

 

  在那年代,非洲大蝸牛是一道不可缺少的野味,四處都有人在收購,雖然價格不是很高,但對於什麼都沒有的我,倒還是有不小的吸引力,看到到處在爬動的錢,馬上就拿者牛奶罐,就到牧草繁茂的草叢中,把到處遊盪的非洲大蝸牛,不論大、小全數緝捕歸案。

 

  抓完後,就送到收購處,換得幾個錢幣,就很高興地買個糖果犒賞一下自己,舔著自己賺來的糖果,有種自食其力的滿足感。

 

  看著蝸牛慢慢地移入草叢中,而我的童年也似乎躲到那不知名的地方去了!

 

        批註:小孩時,就常到田裡去釣青蛙、去溪裡抓魚、偶爾打打野斑鳩幫忙加菜。

 

  我與土地,曾是那麼地親近,而今還能在完成同樣的事嗎?

 

註釋:

 

非洲大蝸牛:是腹足綱動物,為陸棲蝸牛。俗名褐雲瑪瑙螺、花螺、菜螺、東風 螺、法國螺。成體殼長一般為7-8公分,最大則可長到超過20公分。殼略呈紡錘形,高約8厘米,質稍厚;螺層約六、七層,螺旋紋與生長紋相交錯,體螺層大,螺旋紋不明顯;殼面白或黃色,有紅棕色條紋或焦褐色雲狀花紋;無厴,遇到乾燥或冬眠時分泌乳白色粘液膜以封閉殼口。

 

  臺灣日治時期1932年(或作1933年)由臺北帝國大學日籍教授下條久馬一以食用因素自新加坡將非洲大蝸牛引入臺灣。但因為缺乏計畫且繁殖力強而供過於求。

 

 

 

朝祥築夢全系列請點此

 

  

 

若您有興趣收到人耕食共同體最新訊息,歡迎上人耕食臉書專頁。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築夢系列文
    全站熱搜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