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投稿照登)

施泰翔

雖然在行動層次上,個人不見得同意激烈的占領行動,不過事以至此,是需要尋求方式持續發揮當下累積出來的群眾能量,不讓其在一次性的抗爭行動中散去,接下來的行動戰略,可能需要:

抗爭現場成立民主討論廣場,讓參與行動集體討論服貿政策各種利弊,行動策略、糾察綱領(避免之前的秩序維持爭議再現)。

成立網路討論與決策機制,讓各地關心者能夠參與討論與在線上進行表決。日後抗爭行動的組織方式與代表,透過上述兩種方式產生。

建立統一募款帳號,向現場群眾與所有在家裡關注的群眾募款,有效率的支應未來政治行動的費用。

若能在現場跟網路將群眾組織起來,讓群眾不再只是當行動人牆跟肉堤防,而是能彼此民主討論政治意見與構想行動的主體,即使之後立法院被強行收復,或者參與者在現場撐不下去了,之後還是有繼續相互聯繫,進行組織與行動的基礎,而不是只是留著失望與悲憤的情緒而歸,此次的行動也將更為可能為更開放大眾參與的公民社會,植下種子。

抗爭要不淪為一次性的行動,大家平常沒事各過各的生活,遇到不滿時,才出來抗爭一下,最好的方式應該是組織公民行動平台,從日常就持續對各種層面的公眾事務進行關注;甚至組黨有組織的凝聚共識,進行各種政治行動,包括參選。不過這在現行制度與社會型態下,成本太高,太過於艱難。

較有可能實現的方式,也許就是類似海盜黨的網路運作。(德國海盜黨的流動式民主 )況且此次還有公眾對反服貿運動的高度關注、現場也有大量的群眾參與,要將這套機制組起來的形勢更佳。在網路民主機制建立起來後,在網路上統籌資源、意見,並讓公眾在運動後,都能不付出太高個人成本的遠端參與。

之後要透過網路形成具體政見、參選策略以及實際選舉行動,也就沒那麼的困難,實際投入參選者也不需要放棄原本的工作跟收入,也能在選戰中,發揮一定的影響力。

現行社會缺乏公眾主動參與、影響政治決策的管道與文化,因此迫使公眾在不滿爆發時,必須用激烈行動挑起關注。若能夠平平安安的在日常生活中以討論解決問題,誰願意在以肉身面對國家維安力量,占領政府機構?

只是,支持占領行動的朋友,終究該認知道,就算占據政府機構成功,公共事務終究不能靠比大聲、群眾抗爭威力的方式來決定,這不是討論各種治理方針優劣、形成共識與決策的理想方法。

而對於反對激烈行動的朋友而言,現行的民主程序也確實太過封閉,公民持續是持續被壓抑的。在現行經濟社會秩序運作良好時,大家還願意當順民;但一但狀況往下滑,公民長期無力,一旦不滿爆發,只能以激動的手段疏發不滿;終究大家還是需要一起設法讓公民能更容易的參與公共事務,和平的形成集體共識。

對於這樣的問題,較長期的目標,是需要選制改革,讓具體的政策辯論(三大公辦與現行辯論會狠不同)取代用金錢、廣告、口號與人脈動員的選舉;讓有更好公共治理方法的民眾都能進場參選,贏得選舉,或至少迫使體制內的候選人納入公民提出較進步的主張。

而對於長期自我主體權力被壓抑的公民,藉由此次運動聲勢,首先組成類似海盜黨的網路運作民主自治體,或著是政黨,則是相對容易的入門磚。

有人說占領立院行動要有退場機制,也許激動的抗爭行動需要退場;不過參與人士能藉由此次行動建立日後討論、影響公共事務的行動平台,這是永遠不需要退場的。太陽花學運永遠在大家的生活中持續盛開。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服貿 學運 民主
    全站熱搜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