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為「國際糧食日」,正好可以檢視我國糧食安全現況。依據農委會資料,2011年台灣依熱量計算的糧食自給率為33.4%,雖然稻米自給率有 108.2%,全穀類的自給率卻只有26.2%,原因出在消費者飲食習慣改變,米飯之需求減少,小麥等穀類自給率幾乎全靠國外進口,若是將飼養肉品所進口的糧食精算,台灣糧食的自給率可能在15%以下。

 

  氣候異常加劇國際糧價漲幅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表示,2012年全球小麥產量預計將下降5.2%。而在過去一年中,其他用以餵食家畜的多種作物產量下滑了10%。全球人口持續增長,但糧食產量卻沒有增加。在2012年,小麥與玉米的價格已經上漲了25%與13%,而乳製品在上個月就漲了7%。糧食儲備量(應付價格上漲的緩衝儲 量)亦已經達到最低點。

   

       隨著國際幾個重要糧食輸出國因氣候因素減產,糧食危機的意識再度高升,對於6成糧食靠進口的台灣民眾,但幾年下來發現,氣候因素只是加劇國際糧食不斷短缺,糧食價格不斷提昇,而石油價格也一直都是往上走,徒增運輸成本,讓人們有感糧價正在飆升。因應這一波糧價飆升,政府除了穩定物價,農委會也一改觀望態 度,積極鼓勵農民轉作飼料作物,著墨在生產面。不過政府是否做好了長期應對的準備?

 

2011年,總統馬英九在農委會舉辦的「全國糧食安全會議」上表示,「糧食安全即國家安全,涉及國計民生及社會治安,」政府應妥善規劃糧食政策。此次會議也訂出2020年糧食自給率將回復到1993年的40%。有著不太漂亮政治的口號,卻沒有看到相對應的政策治理方案,更何況糧食自給率40%,和鄰近的幾個國家糧食自給率也都維持在40%左右,也搆不上國家安全的要件。

 

  台灣應要架構糧食安全網

 

  架構糧食安全網,應要考慮食物里程,使用農法是否合於生物多樣用、農地的永續利用,並要有足夠的水資源,及保護農地農用不被炒作,這樣才能保住台灣的農民、農村與農業,以確保長期糧食安全。

 

職是政治在制定政策目標時, 應要全台灣各級學校營養午餐、所有公部門(包括公營事業及轉投資事業)員工餐廳與供膳單位、公立醫院供膳單位、公立大專院校供膳單位、軍事機關/學校/營區供膳單位之食材採購逐歩在地的有機食品,實施第一年,採購金額10%須用於有機食材或有機轉型期食材,每年至少提高10%。如此,才能急增猛擴全台灣市場需求,引年輕人有機復耕,引慣行農牧漁養殖等生產者轉作有機,保住台灣的三農,以確保長期糧食安全。

 

對於目前台灣的雙主食現況,政府更應積極推動雜糧耕作,台灣到處都能種小麥,若在搭配以玉米、大豆輪作方式,不但能友善環境,也讓生產的作物完全利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