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施泰翔

(此篇為紐約時報雜誌The Extraordinary Science of Addictive Junk Food的導讀)

做為一個自行料理三餐的素食主義者,由於自認平日攝取蔬菜種類眾多,雖然總覺得飯後吃水果比較健康,但因工業零食所帶來的美味與給大腦的滿足比水果還強,也省去洗淨、削皮與切開的麻煩,總是脫離不了吃飯後工業零食的習慣。我一直只認為這只是飲食習慣上的小偏差,並不以為意;但讀了此篇報導,看到美國工業零食產業從科學界與行銷界顧用專門人才,用心理學分析、大腦運作分析;對各種組合配方做盡實驗,顧用試吃員一一試吃,並將結果用電腦做精密資料統整,想盡辦法就是要讓消費上癮,使食用者大腦煞車機制失去作用,一吃再吃,好衝高他們的銷售量;不得不覺得全身發寒。甚至在產品銷售面臨瓶頸時,報導指出業界的準則是,"當你有疑惑,不知該怎麼做時,就在配方多加糖吧!",絲毫不將吃盡他們商品的人的健康福祉列入考量,完全不考慮這造成的醫療成本與社會成本時;這樣的報導對如我這邊不自覺垃圾食品之害的人,就像是被當頭澆了一盆冷水。這讓我覺悟到,如報導中這類的商業公司用盡各種手段,讓你味覺與心理看似被滿足時,其實你是被引誘到一個表面看似開滿美麗的人工花草庭園,底部卻是無底洞,踩進之後就難以脫出;這讓人很難繼續不節制的吃著工業零食品。

這些美國的工業產業自然有其藉口:"我們也想賣健康的食品給消費者呀,但是當我們在零食配方上減少糖脂肪鹽的添加,消費者就覺得不好吃,不想買,那我們的產品就賣不出去,剩下來的市場還不是被其他沒有良心顧慮的場商占去。"不過從報導中廠商用盡各種精密科學與行銷手段讓消費者對工業零食成癮的手段,這很難不讓人覺得是託詞。即時是近來工業食品高油鹽糖的問題經常被拿出來討論,讓消費者對工業零食卻步; 業界就卻能反其道操作,標榜其產品"低鹽、低糖、健康",用此卸卻消費者的心防,讓消費者覺得吃這些"健康"的工業零食不必有罪惡感,可以放口大吃沒問題。然而在消費者卸下心防之後,大量吃進這些東西,攝取到的不健康成份,可能還比抱著警覺心的吃高油鹽的工業零食還多。


從報導中有個例子可看出美國產業嗅覺靈敏,善於因利勢導之處:1991年有個賣燻香腸的公司產品賣不出去,於是就找他們的主力客戶,25-49歲的工作婦女做研究。因應她們每天早上都要趕著做早餐,塞給小孩午餐便當,又趕著上班的生活節奏,該公司認為如果能用燻香腸做出方便餐盒,有機會因此大賣。

由於燻香腸一般習慣配麵包吃,為了讓方便餐盒能耐久保存(美國在這年代看來沒有我們流行的微波便當),該公司以薄脆餅乾取代麵包,並搭配工業處理後能久放的起司。此方案一推出,果然在市場上大獲成功,並後來又推出許多含加大量糖份餅乾的變化產品。而有趣的是原本他們針對的對象是忙碌的媽媽;事實上許多小孩即使帶了媽媽準備的健康餐盒,到了學校,還是丟掉,改買工業食品。他們便打出廣告,針對青少年心理,宣稱"你一天到晚都得聽大人的話;而中午是你做主的時候(買我們的方便餐盒來宣示你的自主權吧!)"這也顯示青少年對工業零食的消費愛好,部份原因可能也是原自於想對抗家庭中的不民主。

美國工業零食產業發現貧困地區對工業零食商品的消耗量特別大,便企圖大力對此集中促銷。他們認為,這些重度消費者的消費量,一個人抵得過好多個輕度消費者,與其再開發輕度消費者,不如設法讓這些重度消費者以更短的時間吃進更多垃圾食品,這才對衝業績有效率,絲毫完全不考慮這些被培養出大量消費工業零食產品習慣的消費者,所需要面對的健康負擔。

這樣的報導就明顯突顯出"傳統左派分配主義"的侷限。這樣的產業若毫無限制的讓其獲利,所製造的社會災難將極為可觀;若消費者的健康福祉在他們的企業模式上不被充份考量不論他們給基層員工再好的薪資、福利、與勞動保障,繳出再高額的稅金,都難以說服這樣企業的存在所創造的社會價值是正面的,這樣的企業所拼出來的經濟很可能是反經濟,傳統左派觀點只重視勞工工作權的保障在這裡就欠缺說服力。

工業零食產業對消費者的生理跟心理機制的掌控力量也許很強,不過消費者要不要被統治,是認識上的問題。多數消費者都處在對問題欠缺認識的狀態,但這類報導所呈現資訊,是能夠為消費者帶來力量,帶來自主決定權的。最終也許就如業者所說,消費者的選擇決定我們商品的走向,但到目前為止消費者事實上也都處在未被啟蒙的狀態,也沒有真正的自主做出選擇過。至少就資本主義的角度來談,較健康的資本主義運作方式,應該是企業必須負擔社會責任,應該對健康的飲食方式為消費者做出教育,協助培力消費者有能力做出對自己身體健康更有利的選擇,這種企業的營利,才有真正的經濟價值,而非只是堆起一堆底下掩埋著大量痛苦與不幸上的鈔票堆。

本篇報導最後提到的例子頗為有趣:有個汽泡飲料界的前高階主管到了巴西,原本打算行銷汽泡飲料,不過最後實地看了那邊的狀況,深深的感受到,那邊的人需要很多東西,就是不需要喝汽泡飲料。因此他回來以後開始開發健康產品。跟該公司合作的包裝商覺得這傢伙是業界之恥,要求公司將他開除,於是他也不意外的被開除了。 現在他在做什麼呢?他在其他的產業繼續用工業零食的行銷手法賣吃的,不過這次他賣的是,什麼人工添加物都不加的紅蘿蔔。他用他在工業零食界多年的行銷經驗,企圖用行銷工業零食的方法,讓消費者覺得吃天然紅蘿蔔也能得到如吃工業食品般的快感。而他所屬的企業背後的出資者,雖然有投資諸多工業零食的創投公司,不過對這類的創投工作而言,他們看來是認為只有投資的標地能賺錢,不賣工業零食,改賣天然食品,這又有何妨?

最後,對於工業零食的治理之道,最治本的方式應該還是要進行食物教育,重構消費者的飲食觀。比較治標,但至少應該能改善狀況的方法也許是:

1.傳統的成份標示似乎發揮不了太大的作用消費者根本感受不出吃進工業食品中的糖脂肪對身體到底有何影響要讓成份標示變得"更有感",或許應要求廠商標示一包零食全吃進去攝取的這些成份占身體一天所需之多少百分比同時也應考慮要求標示警語或在包裝上印上如煙品上漆黑的肺般的警示圖,警告消費者攝取過多的鈉會導致腎臟負擔與高血壓攝取過多的糖會導致糖尿病

2.若廠商在零食上標榜"少熱量"或"少糖"為了避免讓消費者因此失去心防不自覺間大口大吃,吃進去的東西造成的身體負擔反而比一般配方的工業零食高也應考慮加註警語提升消費者警覺心

3.禁止工業零食廣告在熱門時段撥放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零食
    全站熱搜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