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人耕食歡迎你投稿:人耕食網站為一公共性媒體,基於對言論自由的信念與媒體接近使用權之堅持,凡讀者來稿原則上全文刊登。相關注意事項請上http://cultivator.pixnet.net/blog/post/66670864

目前分類:產銷政策 (2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九年前,蘇治芬競選雲林縣長,提出「農業首都」口號,是對國民黨發展主義統治殖民路線之挑戰與翻轉,也是對民進黨陳唐山任台南縣長爭取南部科學園區執政路線(完全跟隨了國民黨之發展主義統治殖民路線)之挑戰與翻轉,翻轉了農業之社會價值與政治地位,也翻轉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之專制界定與一元化模式,令不滿藍綠執政之自主公民大感興奮,為之期待。

  然而,九年後,蘇治芬縣長終究只給了我們口號,而不給我們與口號相稱相符之實質治理,所謂「農業首都」之農業治理,一點也不先進,一點也無首創性,一點也不能領導台灣農業發展方向、目標、價值之翻轉,它仍走著國民黨發展主義之老路,仍驅役著市場化小農没入全球資本主義兇滔惡潮裡,瀕於滅頂,從物質到精神,皆瀕於滅頂!

  「農業首都」之口號若要落實,就須落實『翻轉』兩字之根本精神,亦即,翻轉農業發展方向、目標、價值,那麼,須先翻轉銷售端,翻轉銷售端對生產者之單向盤剝宰制關係,所以,推動在地採購,就是翻轉總戰略總路線之具體化。

  前此,已倡議推動西螺醬油產業聚落在地採購在地綠農生產之黑豆各國中小之營養午餐食材在地採購,現再提第三種在地採購之可能方案,大型醫院。

  雲林共有五家大型醫院,台大醫院雲林分院,成功大學醫院斗六分院,天主教若瑟醫院,彰化基督教醫院雲林分院,中國醫藥大學醫院北港分院,這五家皆設有餐廳與住院患者供膳部門,雲林縣政府主動出擊,說服院方支持在地採購友善環境農法之農產與綠色畜產、水產,絕非難事,畢竟,供應環保、安全、健康之食物,乃醫院之職責。

  雲林縣政府可委託公開、透明、民主營運之在地社會企業,負責招募、培訓、組織有志青年,進行合作化生產與綠色生產,為五家醫院契作,當然,於實施之初期,在地採購百分比不可能達成100%,應逐年提高在地採購之百分比,數年後,必能實現100%。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致雲林縣長候選人張麗善、李進勇:
  
  「農業首都」農業危機之一,就是生產者老化,但,後繼無人,其實,愈來愈多出外青年有意返鄉從事友善環境之農耕,但因兩大困境(當然還有其他相對次要之難題)而卻歩或中輟:

  其一,難以取得土地;
        其二,無穩定、有保障之銷售通路,故收入也不穩定。

從中央政府至地方政府,只提供生產技術培訓,但對前述兩大困境,明知,卻消極無為,故到處大量開班授課,但不能不指出,相關公共預算、行政支出與社會成本形同虛耗!
  
  應先主動積極協助有志歸農青年解決兩大困境後,再提供生產技術培訓,那麼,如何解決呢?

  實施雲林縣各國中小營養午餐食材之在地採購,並以有志從事友善環境農耕之青年為優先對象,雲林縣政府須與與各鄉鎮市農會合作,協助他/她們洽詢休耕地,簽訂長期租約,予以生產技術培訓,經農耕實作驗收達標準者,簽約契作。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蘇治芬縣長執政九年,喊出了「農業首都」之口號,但檢視其實際治理,赫然發現,藍綠一家,國民兩黨極其一致地,迷信將縣內之農產品銷至縣外之大都市與台灣境外,並引為政績,即使割稻尾,也不錯過。

綠色執政,但農業治理,卻完全藍色化,罔顧(更可能是無知)糧食安全、糧食主權、食物里程、食品安全、農業生態環境之友善重建、為前述各者進行計劃生產、生產者之分配民主、農村民主共同體之重建等當代進歩之倡議與追求,一心一意,把農業首都之農業,推落早已結構性失靈且無法修理之市場深淵,甚至沒入全球資本主義市場惡潮!

以西螺聞名之醬油產業聚落為例,蘇治芬縣長九年「農業首都」之真相為何?很抱歉,極為諷刺的是,釀造醬油之原料,黑豆,依頼進口幾乎達100%!這是啥米款的「農業首都」呢?對這般諷刺地讓人無地自容的事實,蘇治芬之雲林縣政府與其前任張榮味之雲林縣政府,極其一致地,無感,不聞不問不作為!

雲林縣政府若有心用心,推動西螺醬油產業聚落在地採購在地生產之黑豆,何難之有?

首先,縣長若親自主動出面,一一專程拜訪說服,各家企業負責人總得多多少少給面子,應允一定之採購量,總計起來,就相當可觀,馬上即能招募雲林有意返鄉務農之出外青年,組織起來,進行合作化生產,合作化生產能持續降低生產成本,並不斷提高平均品質,且能使「菜鳥生產者」相互激勵、學習、支持、培力,將農耕志業之路,堅持而穩健地走下去。

其次,凡願以契作,長期而穩定地,支持在地生產黑豆之醬油企業品牌,雲林縣政府大力宣傳,開動所有宣傳機器──包括網路/刊物/廣告/信封/新聞操作,除了倡導雲林縣公教人員購買,雲林縣政府之禮品採購亦以之為優先,作為回報。此等回報,雲林縣政府不需多花一塊公帑,卻必引來不少西螺醬油企業跟進,契作。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若有興趣請點圖上原刊載網站觀賞

(轉載)消費者如何救台灣農業?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中市農業局副局長張隆仁口述 施朝祥整理

2013-12-25_135732  

 

 近年來,機能性或保健食品在歐美日等先進國家已蔚為風潮,蕎麥在日本非常的備受青睞,人們都認為蕎麥為理想的保健食品。蕎麥除了做為一種澱粉加工食品外,目前更逐漸成為廣被接受的保健食品。蕎麥已知含有多種藥用、保健的重要成分,例如維他命B1、B2、維他命E、膽鹼素、泛酸及菸鹼酸;另含有令人注目的水楊酸、N-水楊酸叉替水楊酸胺、4-羥基苯甲胺、芸香苷(rutin)等成分。其中最引人矚目的為全植株(根部除外)均富含芸香苷成份。它屬於植物體中二次代謝產物類黃酮之一種。目前蕎麥的芸香苷在醫學上被已確定對視網膜出血、毛細管性中風、冠狀動脈阻塞等疾病有顯著的療效。因此將蕎麥開發為健康保健食品,包括蕎麥粒、蕎麥粉、雪花片、薏苡蕎麥三合一及蕎麥麵、蕎麥粥等多種產品。

 

  韃靼蕎麥又稱苦蕎或黃金蕎麥,雖然有麥字但不是禾本科的麥類,而是屬於蓼科,原產地在四川、雲南、陜西等高山地區,由於栽種容易,不需要特別施肥與照顧,更沒有一般農作的病蟲害,所以有救荒植物之稱。韃靼蕎麥富含芸香苷、槲皮素、單寧酸以及多種礦物質,吃起來帶有苦甘味,日本人稱之為長生不老蕎,德國人比喻為東方神草,韓國人認為它是神仙的糧食,是值得推廣的養生食品。

 

  蕎麥最早係在日據時代由日本人引進台灣來栽培,最初即種植在竹山此地區。再由竹山推廣至彰化二林、竹塘等地區,但光復後漸不再供作食用,而是主要作為冬季稻田收成後的「綠肥作物」。蕎麥為短期作物,全株莖軟,故全部可供食用,長成後可開花結穗,黑殼瘦果有數起稜線為其特徵。種籽混合少許米粒,常用來「爆米花」,目前竹山鎮內仍可買到「蕎麥爆米花」,商販稱作「蕎麥糖」,這算是一種具歷史意義的傳統食品。另炒芽菜、製生沙拉、全草烹煮皆宜,但已漸被人給淡忘了。

 

  民國71年起,在彰化縣二林鎮成立蕎麥推廣中心,設置脫穀加工廠,將保價收購之蕎麥,脫殼加工製成蕎麥粒、蕎麥粉、雪花片、薏苡蕎麥三合一及蕎麥麵等產品。自 87年起大雅鄉冬裡作亦推廣,以標準化栽培生產優質韃靼蕎麥,深受消費者歡迎與喜愛,如今已成為大雅三寶之一。現今也在臺中市外埔區有機水稻班推廣蕎麥的種植。

 

  蕎麥(Buckwheat)並不屬於麥類,而是屬於蓼科(Polygonaceae),蕎麥屬(Fagopyrium),一年生草本,雙子葉植物。常見的栽培種有普通種及韃靼種。韃靼種之種實具苦味,故又稱苦蕎,相較於苦蕎,普通種蕎麥則被稱為甜蕎,為大部份國家所栽培的種類。蕎麥由於生育期短、耐貧瘠地栽培、管理粗放,故長久以來均被當作救荒作物。事實上蕎麥種實所含蛋白質具高生物價 (biological value),且平衡而完備的人類必須氨基酸組成份。含高量的離氨酸(約6.2%)。此外蕎麥亦可作為芽菜或蔬菜用,蜜源作物,景觀作物及綠肥或飼料等用途,種實外殼則可供製做蕎麥枕頭。

文章標籤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施朝祥

 

     從國內知名品牌「山水米」,以越南米假冒台灣米,高價出售,賺取價差。終於把原本屬於米商的公開密秘,變成新聞焦點。

 

  不知山水米董座是希望可以罪不罰眾或是其它原因,就把這事作大了,咬出其他糧商業者也幹著相同的勾當,而有「進口劣米混充台灣米三大品牌作假?」的報導,終於把原本屬於米商的公開密秘,變成新聞焦點,引發農委會檢討農糧體系,並將修法禁止國產米、進口米混充,防堵相關事件再發生。

 

 

  合法混充的原為了消化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每年配額進口14萬4千公噸稻米,如今卻成為不肖商人的大賺錢的窗口

 

  為防堵相關事件再發生,進一步強化市售米管理機制,農糧署已著手研擬修正糧食管理法,修正重點包括:

(一)大幅提高罰鍰上限,由現行20萬元提高為300萬元;

 

文章標籤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木喬

 

台灣與中國大陸的關係,或許是當今國際社會中,最為複雜但也卻是最為緊密的一個環節。先撇開所謂的「複雜政治議題」不論,兩岸間的民生問題相互影響與搓揉,卻是任何人都阻擋不了!

 

幾個最明顯的例子,早在香港政府限制陸客購買民生物品的數量之前,團客、自由行來台的陸客,早已將台灣醬油、奶粉、米,一箱一箱的往中國大陸帶;原因無他,中國大陸層出不窮的黑心食品,不勝枚舉。當然,台灣農業技術確實令人欽佩,連帶農產相關加工品的產出,自然也獲利。

 

這是正向的一面,代表兩岸民眾根本最關心的還是民生議題;雖然在檯面上法令有太多的限制,譬如說糧食的出口配額管制,就無法讓台灣的優質米進入中國大陸市場那麼得順利;而相對的一些老字號有品牌的特色農產品,也未必能夠大量生產滿足中國大陸那麼廣大的市場。這些,都還是有待克服的一面。

 

但今天兩岸從農業交流走向民生交流,最近華東地區發生的二件事情,兩岸媒體與相關專業人士,似乎彼此給對方築了一道高牆----上海水源區出現的上千頭死豬放河川流、以及最近出現的禽流感H7N9疫情----雙邊在這樣的非政治且又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議題,兩邊相關政府部門的反應,不是毫無動作就是慢了好幾拍。

 

先從最熱的禽流感談起!如果大家還有印象,去年台灣一位自由影像記錄者李惠仁才因為長期的田野調查,披露了台灣中部曾經爆發高病原禽流感,導致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長許天來的下台。這個案例說明的動物防疫的死角,如果沒有民間力量的參與,政府部門是無法填補的;可惜的是,這樣的一個經驗,並沒有辦法放在兩岸農業交流的大框架下,而中國大陸的新型H7N9禽流感疫情,在官方數據已不可信、民間又缺乏參與監督的情況下,恐怕一時間很難止息。

 

文章標籤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木喬

 

在核四、馬親信賴素如遭收押的大新聞壟罩下,有一則很重要卻沒有被重視的新聞,那就是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研擬在高雄設置「自由經濟示範區」,其中規劃的四大產業中心之一的「農產品加值運銷中心」,農業縣立委與農民憂心忡忡,認為此舉將嚴重衝擊台灣農業生存。到底自由貿易區是甚麼概念?農產品加值運銷中心將帶來甚麼影響?用最簡單一句話就是引狼入室,一旦走上這條不歸路,台灣農業也將正式畫上休止符。

 

按照行政院今年一月卅一日發布的新聞稿指出,自由經濟貿易區規劃成立「農產品加值運銷中心」,是為了充分發揮台灣農業生產與加工,以及農產品國際品牌之競爭優勢,藉由放寬國內投資法令限制,吸引海外投資帶動國內農業發展。而操作模式,是採「境內關外」鼓勵農民與廠商契作,中心內產品以外銷為主。而農委會的補充說明中,會持續管制中國大陸830項農產品進口、認同經建會所規劃的農產品加值運銷中心能面對後ECFA時代的挑戰、來料加工的來源不限於中國大陸而放眼全球同時規劃台灣的專業契約生產者、區內加工全數外銷以市場區隔等。

 

可悲的是,政府面對民意的反彈,做賊心虛似的大肆澄清中國大陸管制的農產品不會藉機進入台灣市場;而經建會陷入的迷思依舊停留在「加工出口區」思維模式來擘畫台灣經濟未來前景。而最令人擔憂處是,這個「農產品加值運銷中心」完全看不到任何「因產業升級而加值」的規劃,停留在來料加工模式,就是加速台灣農業衰敗的重要關鍵。

 

首先不可行的是「透過契約耕作未必能降低生產成本」。契約耕作對台灣農業的連結應該是「產業升級」,而非「降低成本」;應朝向市場導向而非生產導向的銷售模式,且台灣周邊鄰近的中國大陸、泰國、菲律賓、韓國都是農業大國,其農業生產成本絕對遠低於台灣;當中農產品同質性最高的又屬中國大陸,農民擔心中國大陸農產品藉自由經濟示範區進入台灣,不是沒有道理。

 

其次是自由經濟示範區的成立目的,仍著眼於「藉產品加工加值後擴大出口」,問題是產品加工加值後的利益,並不會回饋到農民身上;加工出口區一向只對產業供應鏈的活絡有幫助,但是對於產業的升級卻毫無助益。因為這是一種缺乏戰略縱深、缺乏對台灣農業未來整體規劃的作法,只為了擴大出口而認定就此能「嘉惠農民」,根本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文章標籤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文為熱心讀者來稿照登,不代表本刊正式立場)

 

 

焦鈞

 

國內高麗菜末端售價從年節後的元宵迄今,持續低迷未見起色,批發市場交易價格破底平均單價不到5元。農民血本無歸,消費者也未必得利,這樣的情況一再重演,原因何在?問題何解?

 

從生產面來看,每年春季高山高麗菜與平地高麗菜產期重疊,如果沒有異常天候因素干擾,市場產能勢必供貨於求,是其一;其二,今年受去年高麗菜價格飆漲影響,農民搶種;第三,春節過後市場買氣急速萎縮,受大環境影響因素有之。

 

問題原因顯而易見,為何不見農政單位出面「干預」?實情是,負責生產調節的農委會農糧署,每逢農作物生產過剩,最簡單也最容易的解決方案就是「田間耕鋤」,以每分地為計算單位賠償農民損失。而不成文的規定是,只要農民播種栽種,政府出面耕鋤,就是一門「穩賺不賠」的生意。因此這幾年,政府不太敢出面執行此項政策,以免「助紂為孽」。

 

文章標籤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李子紅

 

國家/國族主義之「國家安全」思維及意識型態,乃將「糧食安全」納入「國家安全」之一環,帝國主義更將糧食視為全球戰略性物資,宛若武器。台灣歷來中央政府,不論藍綠執政,皆採前述「國家安全」之「糧食安全」治理。此即糧食安全之保守性。

 

國家安全之糧食安全,是平時預備「國家」受威脅時所需之糧食,而非滿足所有住民(不分年齡、族群、國籍、地域)所需之糧食安全─ 供予住民以生命維繫、充足而均衡營養、健康、友善土地生態以利於永續生產。

 

若按聯合國糧農組織所規範性定義之糧食安全,則係人民之糧食安全,尤其重視窮國之糧食安全及獲取糧食能力貧乏社群之糧食安全。

 

糧農組織僅僅提供了規範性定義,但未能也「不敢」進一歩闡明如何實現糧食安全之政策、制度及全球治理。

 

對我們而言,應予思考的是,台灣市場化小農體制與農業政策能否達成聯合國糧農組織所規範性定義之糧食安全?若不能,何因?

 

文章標籤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袁飛牛


台灣的糧食自給率為32%左右,這表示,台灣有近七成的糧食得依賴進口。但糧食進口隨時會面臨中斷:

 

一、兩岸關係還隨時處在可能發生戰爭的狀態,假如戰爭發生,中共恫嚇國際、阻止糧食進口至台灣,或者封鎖台灣的港口;

 

二、鄰近國家發生戰爭,以致東南亞與東北亞的海道被封鎖,阻礙台灣糧食進口;

 

三、糧食來源國發生動亂、內戰、歉收(尤其極端氣候頻繁、歉收將呈常態)、或對台灣進行貿易制裁;

 

四、現今時代,恐怖主義仍未根除。假設糧食出口國發生恐怖主義,封鎖港口,亦會阻礙糧食進口至台灣。

文章標籤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雷奇鳴

 

台北市衛生局公布十月豬肉加工品抽驗結果,發現全聯社販賣的「手打赤肉羹」、以及一家魚丸店的「貢丸」,都被驗出違法含有氯黴素,要求業者緊急下架回收。

位在雲林縣的供貨商表示,他們也是受害者,因為問題出在上游的養豬業者。

被台北市衛生局檢驗不合格的手打赤肉羹,含氯黴素○.○○四ppm,製造廠是雲林縣元長鄉的一家食品工廠,目前已經回收三箱產品回來,其餘產品也已經下架,也將陸續回收回來。

不過,業者也大聲喊冤,他拿出來源證明表示,所有肉品都是來自雲林肉品市場的合格和合法肉品,真正問題應該是出在上游的養豬業者 台北市衛生局是在十月份抽驗市售加工肉品,發現部分賣場販售的手打赤肉羹以及貢丸,分別被驗出含氯黴素○.○○四ppm,和○.○○○六ppm,其中宗利食品廠出貨的貢丸已經全數賣出無法回收,手打赤肉羹正在回收中 衛生局人員表示,人體累積過多氯黴素,嚴重恐怕會導致心臟衰竭,不過雲林縣衛生局也強調,肉品加工過程不可能添加氯黴素,除了衛生單位事後檢驗,最重要的是農政單位養豬源頭加強管制,才是有效的解決辦法。

來源:〈三項豬肉加工品 竟然驗出氯黴素  食品安全出包 雲林縣業者喊冤〉2012/11/28

 

 

台灣食品安全與農漁牧養殖產品安全管理之改革,須進行課責思維之改革:


文章標籤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李子紅

 

          台灣這二十幾年來,最惡劣的農業政策就是休耕補助:


一、補貼休耕,讓農地白白浪費、無法發揮應有的功能,形同暴殄天物;


二、補貼休耕,是慢性謀殺農業,讓老農不願意再繼續耕作、也阻止青壯年人口投入農業;


三、補貼休耕,是毫無意義的浪費公帑,啃蝕公帑

文章標籤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李子紅

 

  農業,不止須被視為首要公共產業,更須當作經濟轉型之戰略性一環,其基本目標即提高農業、農業科技、農業機械之總產值,提高農業就業人口,提高農民之平均收入,使農業從“財政負擔產業”躍成“創稅產業”。

 

  農業改革之六大路線,即全面直銷化、全面有機化、全面合作化、全台復耕拓耕化、小麥專區化契作化、全台計劃生產。

 

  合作化,才能增大對農業機械購用租用之需求,並產生農業機械革新需求,質言之,合作化拉動本土農業機械產業之發展,自是創造新的就業需求及人口。此外,農業產銷合作社若逐漸壯大,就能進行轉投資,也創造新的就業需求及人口。

 

  全面合作化,是全台計劃生產之必要條件。

 

  農民平均收入不斷提高,農村商業必為之活絡起來,而給養更多就業人口。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李子紅

 

現行畜牧業的管理方式,往往採取大規模集中於室內飼養,表面上很「科學化」,不只容易造成流行病感染,病死雞、病死豬的根源於此。


對畜牧業之管理,可實施透明化政策,規範業者將畜養面積、隻數、施打藥物成分、飼料成分、排泄物處理、病死動物之處理...等詳實呈示(影像、文字及表格)於政府設置之網站,並標示於各種肉品包裝醒目處,供膳單位(餐廳、小吃店)則須告示於醒目處及菜單,以確保肉品安全,並經過市場銷售端反轉予生產端,迫令畜牧業者改善。若不實呈示及標示,畜牧業者、加工業者、流通業者,勒令停業,禁止販售所餘商品。至於零售業者,則貼巨幅政府公告(標示不實)於營業場所內外一個月以上。


透明化,係一切公共治理之基本原則及有效策略,其同時培力人民之公共智能及反省消費行為與心態。此外,公權力資源有限,難以有效全面管理,是以,須採從市場銷售終端反轉予流通環節及生產端之治理。

         

         因肉品價格必上揚,致總消費量下降,宰殺量也為之下降,且人們只能多食澱粉(如米、麵)及蔬果補充熱量,帶動復耕,減少健康風險。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關亦然

近來因為高麗菜價格慘跌,政府單位開始收購高麗菜止血。歷來政府,不論藍綠,對待農業與一切產業,根本態度一致,即相信市場經濟,尊重市場機制。局部差異在於,當市場嚴重失衡,農產品滯銷、賤價時,為撫民怨--國民黨因共產黨煽動組織農民造反而敗逃台灣,才採取救濟性措施,而阿扁執政,將救濟性措施制度化, 稱之為九五機制,迄今,民進黨仍自誇自得。

 

        我們的主張,新農業運動,即是培力農民從市場化原子化小農,變革為合作化組織化以反過來支配市場之集體大農,所以,由政府主動進行採購與契作,以擴大需求拉動生產,是特別針對扶植促進人民健康/復原農地生態/引青年復耕之有機農業而言,應非慣行農法之產品。


合作化,並不是新農業運動之終點,而只是起點,往民主公共需求(而非個別消費者之偏好)決定農業生產/研發/規劃過渡。當民主公共需求得以形成,消費者,也從原子化與個人主義化變革為公共人之民主集體。


由此觀之,社區培力農業之消費者與生產者發生直接關係,雖有進歩性,但仍是將消費者與生產者去民主集體化(在本質上仍是原子化,去公共人)之小農與小消費者間之溫情聯結而已。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關亦然

  不管是慣行農法或有機農法,病蟲害均是農民一個頭痛問題。但要如何解決呢?

    首先、我們得先區分兩種不同類型的病蟲害:一種類型的病蟲害,會損及整體農作物的生長;另一種類型病蟲害,雖會損及農產品的外觀(如色澤),但依然可食用、或者再利用(為方便,這部分的農產品我們稱為瑕疵農產品)。前一種的病蟲害,我們主張要由政府出面進行防治工作;但後一種的病蟲害則有待商榷。

   簡單來說,部分病蟲害雖會損及農產品的外觀,使得農產品賣相不佳,通路商多以低價、乃至拒絕收購此產品,造成農民損失。但此類賣相不佳的產品,往往可以回收再利用。

   現階段,如何使瑕疵農產(病蟲害農產品、落果、賣相不佳農產品)得以再利用或販售,以增農民收入呢?

   一.地方政府輔導成立農產品加工合作社/社會企業/縣市營企業,收購上述賣不出去之農產品,與食品加工/營養之學術機構合作,研發生產各種養生且保存期限長之農產加工品。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者/關亦然

 

 

雲林斗六有一張姓農民已種文旦10多年,但這12年因為文旦樹感染黃龍病,導致產量降至兩成左右。為此,雲林縣議員要求縣政府對病蟲害農產品進行補貼。

 

       黃龍病可謂柑桔類的剋星,幾乎無法治療。黃龍病的歷史悠久,於1950年代就已發現(當時稱為立枯病),至1960年代以前,除了柚類以外的柑橘類,都難逃黃龍病的「魔爪」;但至1971起,麻豆文旦首次得到黃龍病以後,柑桔類全部淪陷。

   

       這其中令人納悶與疑問處有幾點:

   

       一、黃龍病的歷史已近60年,為何無法根除?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者/關亦然

 

   台灣農業人口目前正面臨世代斷層問題,根據統計,我國農林漁牧業經營管理者,平均年齡已高達六十一.七歲(註1),此外,我們特別調查從民國89年至民國99年間,台灣農業各年齡層人口的變化(如表一),其結果如下:

 

表一:民國89年至99年間各年齡農業人口變化

年齡

89年普查

99年普查

人口增減幅度

人口增減幅度比例

15-24

467,848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者/關亦然

 

人耕食共同體主編:休耕政策從民國86年以來,已造成全國近1/4的土地處在休耕狀態。為探索因應休耕亂象之原因、即尋找可能之出路,人耕時共同體特出一系列文章:《休耕,休矣:台灣休耕亂象之原因與出路》,以謀台灣農業生存之道。



   農委會(未來將改制為農業部)在不顧外界強烈反對下,宣布休耕政策即將修改。最重要的內涵是:政府從明年起,將限制農地一年休耕一期,另外一期將由各縣市農業局輔導轉作,否則不提供休耕補助。看來農委會是吃了秤鉈鐵了心,這次真的要幹了。(註1)

 

   農委會此次乘風破浪,看似英勇,但別忘記,農委會才是休耕政策的始作俑者。回顧歷史,政府為因應加入WTO的農產品進口壓力,在民國86年推行「水 旱田利用調整計畫」,此計畫原本應實施至民國90年,但提前至民國89年12月底結束。接著,農委會推出「水旱田利用調整後續計畫」,休耕政策就延續至 今。

 

    農委會講得很好聽,之所以要休耕,是為了「建構供需平衡的糧食生產體系」:「為防範國內稻米生產過剩,導致市面糧價下跌與政府處理庫存餘糧壓力,需視國內需求量與進口量妥善規劃國產米生產目標,期使達到供需平衡。」(註2)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