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關亦然
台灣農業人口目前正面臨世代斷層問題,根據統計,我國農林漁牧業經營管理者,平均年齡已高達六十一.七歲(註1),此外,我們特別調查從民國89年至民國99年間,台灣農業各年齡層人口的變化(如表一),其結果如下:
表一:民國89年至99年間各年齡農業人口變化
年齡 |
89年普查 |
99年普查 |
人口增減幅度 |
人口增減幅度比例 |
15-24 |
467,848 |
318,416 |
-149,432 |
-31.94% |
25-44 |
1,042,267 |
811,161 |
-231,106 |
-22.17% |
45-64 |
844,399 |
836,670 |
-7,729 |
-0.92% |
65-69 |
217,417 |
169,534 |
-47,883 |
-22.02% |
70以上 |
356,431 |
442,794 |
86,363 |
24.23% |
總計 |
2,928,362 |
2,578,575 |
-349,787 |
-11.94% |
人口增減幅度比例=人口增減幅度/89年農業人口 單位:人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農林漁牧普查資料 |
從上述表格裡面,我們可以發現,除了70歲以上的台灣農業人口的比例有增加外,其他比例均大幅縮減。其中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從89年到99年這十年間,25至44歲的農業人整整縮水盡22﹪左右。上述數據表示兩個狀況:一、農業人口急速老化;二、農業青壯年人口急速下降。農業世代斷層已明顯浮現。
而休耕政策更拉距農業的世代斷層,何以故?最主要的原因是:休耕補助讓農民不願意釋出農地。現行休耕補助大致為一期/一公頃補助45,000元(註2),比一般農地租金還高。在高雄種植有機木瓜的農民蘇豪欽即表示:「本有多位朋友也想跟進當農夫,大夥去向隔壁老農租地行情是一分地租金三千元,對方卻開價上萬元,既無意出租也不販售,就是等著坐領政府的錢,打擊渴望活化農地的有心人。」(註3)
諷刺的是,以往農地除非是有炒作題材(譬如高鐵、或者工業區設置),否則農地基本是一文不值、往往賤價出租出售亦乏人問津。
休耕補助也使「小地主大佃農」破功。「小地主大佃農」政策原意協助青壯年人口承租土地,幫鼓勵青壯年人口投入農業生產(註4)。試想:當農民可以領休耕補助時,為何要承租土地給其他人呢?農委會作為農政單位,政策混亂至此,著實令人擔憂。
總之,休耕政策阻礙青壯年人口投入農業,難道不該全面檢討休耕政策?
(註1)資料來源:《休耕補助凸槌 農村世代斷層》,20121007中國時報
(註2)現行休耕補助項目:
項 目 |
給付金額 |
備註 |
|
輪作獎勵 |
輪作獎勵 |
22,000 |
98 年起統一為 24,000 |
集團輪作獎勵 |
26,000 |
||
契作獎勵 |
飼料玉米 |
45,000 |
|
牧草及青割玉米 |
35,000 |
||
直接給付 |
種植能源作物 |
45,000 |
|
種植景觀作物 |
45,000 |
||
造林 |
45,000 |
另給予造林獎勵 , 共給付 20 年 240 萬元 |
|
種植綠肥 |
45,000 |
||
生產環境維護 |
34,000 |
含翻耕、蓄水等因地制宜措施 |
(註3)資料來源:《老農寧領補助不租 好好一塊地休耕 蘇豪欽:心疼》,20121017中國時報。
(註4)農委會網站對於小地主大佃農之政策說明為:「係指政府輔導無力或無意耕作之農民或地主,將自有土地長期出租給有意願擴大農場經營規模之農業經營者,促 進農業勞動結構年輕化,並使老農安心享受離農或退休生活。同時,政府協助農業經營者(大佃農)順利承租農地,擴大經營規模,降低生產成本,並輔導改善經營設備(施),提高農業經營效益及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