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者/李子紅

 

  農業,不止須被視為首要公共產業,更須當作經濟轉型之戰略性一環,其基本目標即提高農業、農業科技、農業機械之總產值,提高農業就業人口,提高農民之平均收入,使農業從“財政負擔產業”躍成“創稅產業”。

 

  農業改革之六大路線,即全面直銷化、全面有機化、全面合作化、全台復耕拓耕化、小麥專區化契作化、全台計劃生產。

 

  合作化,才能增大對農業機械購用租用之需求,並產生農業機械革新需求,質言之,合作化拉動本土農業機械產業之發展,自是創造新的就業需求及人口。此外,農業產銷合作社若逐漸壯大,就能進行轉投資,也創造新的就業需求及人口。

 

  全面合作化,是全台計劃生產之必要條件。

 

  農民平均收入不斷提高,農村商業必為之活絡起來,而給養更多就業人口。

 

  全面有機化,必能強化台灣吸引國外觀光客之行銷力。若能接受來自國內外之“打工旅遊”,則青年背包客更絡繹於途。

 

  若政府各部門有效統合,優先招募「青年工作貧窮族」與青年失業者,予以培訓協助成為有機農業生力軍。

 

  通過立法修法及國科會/農委會補助政策改革,以驅引農業學術單位(台大、中興、嘉義大學、屏科大...)之研究與農業發展實際需求相結合,集中投入以下技術之研發:

 

    有機農業技術。

    種麥技術。

    各種農產品長期保鮮貯存技術及設備,以俾於調節市場供需。

    農業機械。

    農產品未食用部份再利用技術,如果皮、瓜類外皮...等,以資新產業之形成。

    環保之農產品包裝製造技術。

 

  六大改革路線實現,農產品終端零售價必不斷下降,而農業及衍生相關產業人口與農村人口提高,就能減少失業人口及工作貧窮人口,以促平均工資上漲。另城鄉發展亦趨向均衡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