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者/林宥伯

個人接觸到的部份其實許多精緻或是高經濟作物或園藝,也都有朝這方面努力,因此從從事農作以及較少做精算這兩點來看,通常是所謂的更早期的資深農民,也是較為弱勢的一代。

印象中今年暑假有廣告推說青年進農村,改造農村,並且各地區農化以及產銷班也有在大力推廣,甚至說高山偏遠地帶有利用產銷班結合捐贈電腦以及臉書,還有目前的網路物流系統,金流系統,以及資訊流媒介,儘可能的去縮短中盤對於農作源頭的剝削,並且政府能做總量協調,不讓使場供需造成劇烈坡動,減少浪費以及避免投機客套利的話,情況應該能有所改善。

而至於技術問題,一班人,或者說農民整體的概念,較為樂天知命,或者依據傳統,但是許多尖端研究以及新的技術,農改場,試驗場,農業大學研究所,比如屏科大,中興大,台大等,這方面資源以及觀念不可能少,問題應該在於有沒有人做媒介,有沒有人統籌,以及有沒有動機去做。

這部分又可延伸出大面積作物議題,國土利用議題,糧食自給率議題,台灣特殊氣候與地質因應農業發展議題,水土保持議題,以及台灣氣候特殊性所衍伸的品種改良 議題( 品種改良粗估約5~15年才能穩定基因,不同於美國以商業模式化的基因改造 ),這些技術以及經驗統合後又可延伸至外交易頭,也就是台灣的農業外交團,主要聯絡第三世界以及非洲地區,因為台灣氣候涵蓋了許多情況,因此發展出了乾溼晴雨,高低溫等不同栽培環境,作物與技術,甚至淡水海水不同作物都能發展。

那這部份如果要深入討論以及作為的話,可能要深入分析政府主管機關運作以及執行方向( 目前 ),以及了解民間團體力量是否有管道可直接提出協助,建議。

這兩點其實人人都可以做到,找找網頁,知識+弄一下,找幾個研討會,找幾個團體,學校教授問一下,然後出去開心農場一下,種個仙人掌,發個請願書或是連署一 下,沒事辦個推廣座談,送個小禮物,有空直接去栽培現地或是轉型觀光農場的限地去做田野調查跟紀錄~就天下太平了~耶>:"D

不過呢~這個網站可能比較偏新型態農業,契作農業+較自然的農法耕作。

主打消費者可直接接觸農友,互相溝通,以及另外推廣中小型集租菜園(中南部有),認證( 認證議題也是個很有討論空間的東西 )

總之呢~環境議題就像做研究,我們會發現,變因變項永遠不會只有一個 = ="所以千萬不可像菜鳥研究生依樣,將複雜問題"完全"歸咎在單一觀點之上。

各原因變項有其交互性,一切只是權重的問題,而在這些近似社會科學領域的議題之上,權重是會隨著時空間背景而有所改變的,不可不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ultivator 的頭像
    cultivator

    人‧耕‧食 共同體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