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木喬

 

台灣與中國大陸的關係,或許是當今國際社會中,最為複雜但也卻是最為緊密的一個環節。先撇開所謂的「複雜政治議題」不論,兩岸間的民生問題相互影響與搓揉,卻是任何人都阻擋不了!

 

幾個最明顯的例子,早在香港政府限制陸客購買民生物品的數量之前,團客、自由行來台的陸客,早已將台灣醬油、奶粉、米,一箱一箱的往中國大陸帶;原因無他,中國大陸層出不窮的黑心食品,不勝枚舉。當然,台灣農業技術確實令人欽佩,連帶農產相關加工品的產出,自然也獲利。

 

這是正向的一面,代表兩岸民眾根本最關心的還是民生議題;雖然在檯面上法令有太多的限制,譬如說糧食的出口配額管制,就無法讓台灣的優質米進入中國大陸市場那麼得順利;而相對的一些老字號有品牌的特色農產品,也未必能夠大量生產滿足中國大陸那麼廣大的市場。這些,都還是有待克服的一面。

 

但今天兩岸從農業交流走向民生交流,最近華東地區發生的二件事情,兩岸媒體與相關專業人士,似乎彼此給對方築了一道高牆----上海水源區出現的上千頭死豬放河川流、以及最近出現的禽流感H7N9疫情----雙邊在這樣的非政治且又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議題,兩邊相關政府部門的反應,不是毫無動作就是慢了好幾拍。

 

先從最熱的禽流感談起!如果大家還有印象,去年台灣一位自由影像記錄者李惠仁才因為長期的田野調查,披露了台灣中部曾經爆發高病原禽流感,導致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長許天來的下台。這個案例說明的動物防疫的死角,如果沒有民間力量的參與,政府部門是無法填補的;可惜的是,這樣的一個經驗,並沒有辦法放在兩岸農業交流的大框架下,而中國大陸的新型H7N9禽流感疫情,在官方數據已不可信、民間又缺乏參與監督的情況下,恐怕一時間很難止息。

 

這樣的影響是巨大的!因為兩岸的交流以經常態化,人員往來互動如此頻繁,關口檢疫措施只可以更強化而不是倒退。而上海水源區上游出現的病死豬放河流的事件,更是兩岸農業交流當中,一個被長期忽視的死角。

 

筆者多年前曾經常往返福建地區探訪當地畜牧業概況,當時省廳的農業負責人就已經清楚的知道「畜牧業的成敗在於生態環境永續經營」,因此對於台灣的「斃/病死豬處理作業流程」(也就是所謂的「化製場」)十分感興趣。確實在兩岸民間的互動交流中,中國大陸的基層農政部門也注意到了台灣在這一方面的技術領先,但不幸的是台灣的農委會卻對於這樣的技術抱持著「不准外流」的心態,雖然表面上不明說,但私底下卻是不贊成也不鼓勵化製場業者前往中國大陸投資,更遑論技術交流與觀摩了。

 

試想,如果台灣這套死豬回收系統順利的進入中國大陸,相信華東地區的上千頭豬隻死亡的後續處理,將不會是問題,更不會導致飲用水的汙染。事實上,台灣早期的畜牧業同樣也是無法與環境並存,不要說臭氣沖天,單單一個雞鴨豬牛的排泄物處理,就已經搞得河川重度汙染,更不用說飲用水的安全問題。台灣過去的摸索經驗與歷程,在很多方面恰恰是中國大陸當下的一個反映寫照。

 

但台灣幾十年的發展經驗,確實今天可以供中國大陸參考,降低他們畜牧產業對環境衝擊的壓力;另一方面,在進入所謂的「生態畜養/零污染畜養」的高階技術上,其實兩岸彼此之間互有所長,就是可以相互交流的一個重要課題。而死豬如何處理,又是屬於零汙染畜養的一個重要環節。

 

台灣雖是標準的小農經濟,但在畜牧產業上,走向大規模的一條龍式的業者也愈來愈多;這樣的經驗,除了丹麥、美國等畜牧大國的經驗可供參考之外,就屬中國大陸對台灣的參考對照價值最高。因為,中國大陸的市場磁吸效應,對於產業一條龍扮演的成敗關鍵角色;兩岸政府應該要摒棄「技術外流」,尤其是台灣的農政單位不要再持過去的保守心態,或是以學術圈的象牙塔思維模式來看待產業之間的技術交流。

 

要知道,交流的目的是要達到產業的升級而不是到退,台灣的農政單位主事者,應該要對台灣農業有信心,以開放的態度,釋出善意向中國大陸提供相關的防疫、檢疫、汙染防治等相關寶貴經驗,讓兩岸農業的交流昇華到另一個境界,而不是繼續守著「管制」心態而最終作繭自縛。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食品安全 蓄牧業
    全站熱搜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