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喬
經濟部次長卓士昭在立法院答詢時表示,台灣一旦加入TPP(泛太平洋夥伴協議)造成的農損將高達約新台幣728億元(24.42億美元),他同時進一步引用數據,加入TPP後台灣的國內生產毛額可望增加1.46%,同時增加社會福利36億元,且工業(增加76.96億元)、服務業(增加115.62億元)的產值都會增加。
卓次長的言下之意就是「犧牲農會成就其他產業」,而他也說政府的因應之道就是「商請農委會研議編列相關預算補助」。這是標準的官僚主義,更是缺乏農業為國之本、缺乏國安戰略考量的一種惰性思維。
台灣農業歷經土地私有化、機械化與精緻化的歷程,從八萬農業大軍到如今產業凋零,人口老化的農村如同爹不疼、娘不愛的棄嬰,從中央到地方農政部會,面對農業轉型、國際競爭,一籌莫展;一旦台灣棄守農業,等於是放棄糧食安全主權,豈可兒戲!
但筆者多次深入農村卻發現,在耕地過度切割的廣大雲嘉南平原,扣除大面積水稻專區之外,蔬菜專區的土地使用效率其實堪稱完善;但除了大型「財團化」經營的合作農場之外,個別農戶因為缺乏「集體化」意識,土地過度切割就成為小農無法翻身成為大農的第一道門檻。其結果就是土地過度切割,造成蔬菜種植的成本提高,農民收益自然受損。
水果部分,因為專業度高,種植面積的多寡對生產成本的影響相對蔬菜為低,銷售通路反倒成為農民收益多寡的關鍵。畜牧業部分,目前均導向大型化、一條龍式的規模,唯一的罩門就是豬隻口蹄疫、雞隻有禽流感問題,嚴重影響外銷市場的拓展。
農政單位以「農損補貼」概念來面對加入TPP,那台灣農業必定宣告死亡!但不論何時加入TPP,或要不要加入TPP,關鍵是「我們還有多少時間讓台灣農業的競爭力向上提升?」、「用甚麼方法可以讓台灣農業不怕國際競爭?」才是問題的關鍵。
第一個問題是政治問題。第二個問題的方向很清楚,就是朝向精緻、集體化生產的方向。有這樣的共識與認知後,政府再將有限的資源投入在「協助拓展海外市場」、「建立農產品品牌化」二大方向,而不是一股腦地將錢直接補貼給農民,造成競爭力的日漸衰退。
甚麼是生產集體化?這是因應小農、農地過度切割的唯一解決之道。先不論畜牧產業,蔬菜、水果從育苗、整地、栽種、用藥施肥到採收的整套「田間管理流程」,農民單幹和集體分工,管理成本自然大不相同。但在資訊透明化的後全球化時代,空有成本降低而缺乏有效的市場銷售通路,農民依舊是弱勢;這個時候,地方政府輔導農民朝向生產管理集體化,中央農政單位則要協助農民建立更多元的銷售渠道。這個一體二面的工作,絕對不是「補貼」二字,而是實實在在地走入農村,從下而上將生產資訊整合、銷售資源分享,以達到「生產專區」為目標,破除小農制、土地分割過細的先天結構性限制,打好基礎,方能面對國際競爭。
以台灣每年冬、春二季外銷日本的「結球萵苣」為例,經營成功者靠著就是先有客戶,再整合小農施以集體分工制的田間管理制度;主導生產銷售的產銷班班長,提供有意願耕作者保價收購,從種苗、用藥、施肥、採收、裝箱,均由產銷班統籌派員到田間指導農民作業;種苗、農藥、肥料全都統一採購,降低成本。至於末端銷售的風險,由產銷班班長自行承擔風險,農民做好份內田間管理工作,不僅收入得以保障,田地得以活化,更重要的是形成一套從內到外的「結球萵苣出口專區產業鏈」。目前該產業每年外銷日本量達4,800公噸,這個數字不含供應台灣內銷市場的需求,產值超過億元新台幣。
而產品精緻化的概念並不只是從生產端的管理面,而是要配合消費者的「消費意識建立」。最成功的例子就是鄰近的日本,日本精緻農業的成功,帶動了消費者對國產農產品的信心,自然對進口農產品的消費興趣不高,消費者寧願多花一點錢購買精緻的國產農產品,也不願購買飄洋過海的舶來品,這就是消費意識的建立與產品精緻化,兩者達到一個相輔相成、正向循環之效。
台灣的精緻農業已經有一定的基礎,尤其在水果方面早已享有聲譽,剩下的就是強化品牌信任,建立消費者信心,並補強蔬菜、畜產品的精緻化、小包裝化,以符合國內消費型態的改變與需求。且精緻化的農業,方能吸引年輕一輩農村子弟返鄉,也可吸納更多優秀人才投入這個產業鏈,相對解決了農村人力老化與不足的危機。
台灣面對TPP的加入,最大的問題是「缺乏危機意識」,更缺乏「解決問題的宏觀規劃」;馬政府口號治國也就算了,第一線負責規劃、談判的官員,若是以此心態來面對「加入TPP後的台灣農業」,台灣農民恐怕真的要欲哭無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