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施泰翔

英美的自由派媒體重鎮衛報與紐約時報,在報導性與緋聞的時候,它們的言論跟觀點常常不時讓人搖頭。裡頭也許有看似進步的語彙與對社會弱勢的關懷,但對性的保守本質並不會跟蘋果日報有太大的差異。

在由女性主義者主筆的時候,狀況常常更是糟糕:情緒化、非理性的語句實在是頗為常見。在這類事件,她們一貫反射性的採取保護女性,譴責當事男性的態度,而這樣的態度做過頭了的時候,還讓人覺得她們連當事女性的情慾主體權力都毫不在意。

這篇由凱薩琳·班内特女士(Catherine Bennett)執筆的衛報專欄,對民主黨紐約市長參選人韋納的情慾事件之評論就是其中的典型。本專欄在拿掉表面上冷靜的諷刺性語調,以疑問句表示的修詞裝飾(看似中立客觀,但其主觀意圖十分明顯),以及一堆煩人的咬文嚼字後,差不多就是這樣的意思:

 

"韋納是個該被人人喊打的淫棍,他竟然在性醜聞被揭發辭去眾議員,宣稱已尋求反省後,還跟三個女人進行網路性愛!在幹了這種事,竟然還想試圖操作,讓公眾同情他是患有性成癮無法自己,企圖開脫!這件事對即使是英國讀者也不能事若無睹,因為網路世界是無疆界的,隔著大西洋的英國女性,可能也有機會看到韋納親自傳來下體照!不管他的政策主張為何,這樣的人就是沒有資格當紐約市長!"

anthony weiner sexting

紐約市長參選韋納與記者對談(來源:The Huffington Post)

 

這樣的監督與批判顯然是小題大作,公私混同,將個人私生活議題無限上綱;而更糟糕的是,與紐時相較,衛報專欄作家在寫起這類文章來,更是又臭又長,修辭相對複雜,而見解通常也不會更加的高明,常常讓人費勁讀完以後,只感到十分的不爽。

 

對於政治人物遇上類似情況常拿性成癮、無法克制自己來辯護,這位專欄作家指出,性成癮這回事並沒有醫學根據,不過是用來鞏固主流社會的保守性道德觀點之工具。然而,該作者提出這一點目的並不在於對情慾行為做任何有同理心的理解,或者想為情慾行為去污名化。該作者的目的只在指出:既然性成癮無醫學根據,那麼當事者就不能用大腦激素分秘之類的理由,辯護自己對自己的行為毫無控制能力,當事者必須為行為負完全的責任。

 

這樣的指摘並沒有錯,然而這位女權作家,在對情慾旺盛的公眾人物冷嘲熱諷一番之後,終究也沒對這點家庭私人瑣事,為何需要浪費這麼多媒體版面檢討有所解釋。而即使站在社會常識來看,韋納的妻子是這項家務風波的受害者,為何韋納該成為女性警戒的對象,被認定是女性公敵?到目前為止,所有涉及韋納情慾行為之女性所受的損害,與其說來自韋納本身,倒不如說是來自於外界的窺視與嘲笑。而在暗示男性政治人物緋聞事件中,涉及的女性該被當成受害者來看,這些女權主義者顯然不認同這些女性有性自主權,能從這些關係感到愉悅與樂趣。


在把這些女性當成單純被剝削利用的對象的同時,女權主義者本身事實上也否定了女性主體權力。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緋聞 政治人物 媒體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ultivator 的頭像
    cultivator

    人‧耕‧食 共同體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