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農立傳>
石壁坑引入茂谷柑的起始人:許博邦
夏日午後水尾茂谷園中,古稀之年的茂谷王許博邦正在餵食中的錦鯉,享受著世人所欽羨的退休生活。
茂谷王表示:農民不應該只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如螻蟻般的活者,而是要認真專研農事,以厚實的學理,進行農法實踐,才能栽培出優良的農產品。
照顧父母辭白領 為穩定收益找出路
一九七九年,許博邦的父親生病,五兄弟會商後決定由老大返鄉照顧父親,於是辭去中小企銀的工作,正式返鄉照顧二老並以務農為生。許博邦估算要維持小康之家的生活水平,每年淨收入起碼要有六十萬元,再加上農事成本四十萬元,則總收入要有一百萬元,才能和白領階級相當。
基於開源節流的原則,許博邦認為經營面積一定要大才可能達到理想中盈餘,於是著手購買農地。當時鄰近地區以種水稻、葡萄及椪柑為主。
水稻當時每公頃收成約八千斤,扣除成本四千斤,淨收入收只能四千斤,以一九八一年的最高收購價,每公斤十八點五元總收入僅有約四萬四千六百四拾元,每年二期總收入還不到九萬元,若到淨收入達六十萬元,那要有七公頃土地才夠,不符效益。而一九八○年初葡萄晚腐病嚴重;一九八三至八四年間椪柑收益不錯,二十五周徑售價二十多元,但小小台灣柑桔栽培面積達二萬公頃,產量過剩,價格不可能穩定。為土地找到新的出路勢在必行,選擇那一項作物呢?
一九八三年時許博邦拜訪友人劉生財,第一次看到了茂谷柑,認為茂谷柑以石壁坑的風土氣候大可一試。許博邦在劉生財的介紹下,和林樸教授有了接觸,許博邦以豐厚的學理知識認為茂谷柑可以在石壁坑栽種,而表達了強烈的試種意願。
那時林樸教授認為各種植物都應適地適種,而茂谷柑在日本溫室栽種果粒最大不過一百五十公克(約21周徑),而露天栽種果粒最大不過一百公克。再加上幾次的失敗經驗,讓林樸教授對於在東勢石壁坑地區的栽植也沒有絕對的信心,但卻被許博邦的熱情打動,將芽體交給許博邦。
許博邦當年一口氣就買下二百棵茂谷柑苗,將五分地全種滿。那時全石壁坑的人對於許博邦把還沒有市場知名度的茂谷柑大膽試種行為,都稱之為「憨頭」。而許博邦認真研讀資料,向專家學者教授請益,以富豐的學理知識,因而有無比的信心,迎接茂谷柑世代的來臨。
許博邦在選定茂谷前,已開始試種NOVA(新興)、sombos(艷陽)、甘夏、八朔、伊市柑、日本系溫州和林樸系溫州……等十餘種品,在風味、酸甜比上,都沒有佛隸檸和茂谷柑來得好。雖然佛隸檸的風味、酸甜比都比茂谷好,十月採收期甜度可以達到12度,而十二月採收更可達到16度,而且表皮顏色為鮮艷的血紅色,但最果粒太小最大周徑不過23,不符合台灣人對水果的偏好,且產期和椪柑撞期,而且茂谷在美國的價格比普通柑橘子的價格高出一倍,於是最後選定了茂谷柑進行來商業種植。
↑佛隸檸和茂谷柑從外表幾乎分不出來,但風味、酸甜比都比茂谷好,十月採收期甜度可以達到12度,而十二月採收更可達到16度,而且表皮顏色為鮮艷的血紅色,但不符合台灣人對水果的偏好。
石壁坑農民柑橘技術早成熟
柑橘,原本就是外銷的農產業,最早的生產基地是新埔,因病毒病害的摧殘,移轉到員林,再移轉到東勢區。日治時代在東勢有中興大學的實驗林場,早年東勢區就有農民種柑橘,石城還留存著八、九十年的老橘樹。
石壁坑農民在日治時代就在山坡地種植椪柑科的果樹等,農民對於椪柑類的果樹早已握有相關種植技術。早年石壁坑住著人稱柑橘專家黃德福──當時各地農會若有辦理椪柑栽培技術講座都會聘請他當講師。附近還有另一個以剪枝聞名的柑橘師林阿富。
石壁坑農民對椪柑科栽培有悠久歷史,早已掌握柑橘類的種植栽培的相關技術。
獨特的氣候土壤條件
石壁坑位處大安溪河谷平原及接連的山坡地,源於自雪山山脈的大安溪滋潤了這片土地,也送下來雪山的冷涼,沿著溪口,海洋的風也沒忘記這塊充滿生命力的沃土。山的氣息與海的味道剛好相遇在此,這裡同時擁有北台灣的潤澤與南台灣的麗日,卻沒有北台灣的寒雨與南台灣的炎熱。
北部氣候日照不足、常常下雨,病菌容易繁殖,栽培出來的茂谷顆粒小、顏色暗淡,果皮不會呈現閃閃亮光;南部氣溫高,日夜溫差小,栽培出來的茂谷顆粒大、皮厚、肉質粗、果肉水份少。
石壁坑這擁有獨特的氣候及土壤條件,正是栽培茂谷柑的優良產區。
早已掌握柑橘科的栽培技術和獨特的氣候土壤條件,讓許博邦認為在石壁坑種植茂谷一定不成問題。
克服平地之種植難點
石壁坑老一輩人的經驗積累得到一個結論:「平地無法種植柑橘科的果樹。」
許博邦百思不解,同樣的天候環境,為什麼要在山坡地才能種植柑橘科的果樹,而平地就不能呢?
為了克服平地不能種植的難題,許博邦仔細研究後,發現平地排水不良,如果用灌溉方法供水,則根浸在水中,無法呼吸,根部容易生病,導致死亡;知道原由後,開始改造土壤及將灌溉法改為噴灑法,透過科學方法克服平地無法種植柑橘科果樹的問題。
適地適種的農法
雖然農民早已掌握種植技術,但黃德福的種植技術是傳習自日本,日本屬於高緯度國家,果樹的徒長枝(註:樹幹上長出比其它側枝要粗的枝芽,這又粗又長的側枝就是今天要談的徒長枝。因這個徒長枝它會吸收大量的養分,不利於果樹的栽培。)只有春、秋二季才會生長,被稱為春芽或是秋芽,而且數量不多。日本的農民會將柑橘的枝條全面壓低,將枝條全面壓低有二個好處,一是讓受陽面積大,增加柑橘樹的能量接受面積;二是工人採收方便。
但是台灣的溫度高,四季都有徒長枝,而且數量龐大,柑橘的枝條全面壓低則會造成不斷地生長出徒長枝,農民則必須不斷地修剪枝條,如此一來,不但費時費工,連肥份都被徒長枝搶走,是故枝條全面壓低在高溫的台灣並不合理。而且枝條全面壓低,對於一整年的農事管理將會造成重大困擾,尤其在砍草部分。
於是許博邦改善此一缺失,讓柑橘的枝條以V字形的方式生長,如此一來就可以抑制徒長枝的生長。
許博邦早年就試種過多種柑桔,且勤於記錄農事日誌,並進行對照修正,減少重複錯誤。
用心管理作日誌
管理難度來自於茂谷柑易患病,潰痬病一般於夏季發生,春天擔心瘡痂病;又生育期間若水分控制不佳,水分多時容易裂果,水份不夠則果粒小。
雖然管理不易,但許博邦一手栽培的茂谷柑仍然是色澤橙紅亮麗,果粒大,個個都是健康寶寶,訣竅之一在於施肥的掌控。許博邦強調有機管質肥料管理的重要,特別是以粗纖維為主體有機質,如樹皮或甘蔗渣等,氮肥含量低於1%以下較為理想,主要的目的在於保持土通氣性,土壤鬆軟透氣性好,養份得以緩緩釋出,根系吃得到養份又可以改善土壤,特別是土壤的酸鹼度。
對於各種要素的施用量,許博邦更是斤斤計較,例如鉀肥一分地最好不超過七公斤,水果顏色好壞則與磷鈣的補充有關,掌握施用時期也是成敗關鍵。許博邦勤於記錄農事日誌,每次施用肥料後,總會和過往施用情況進行對照,以作為下次施肥的修正,減少重覆錯誤。
許博邦靠著厚實的學理和知識,耐心照顧克服陌生品種的各項變因,經過三年的辛勤培育,終於生產出了第一批的石壁坑茂谷柑,林樸教授看到茂谷柑結果情形後,認為品質不錯,才讓許博邦真正有信心地生產茂谷。
破天荒開賣茂谷柑
隔年(一九八五年),採收二十餘箱。許博邦第一天用搬運機,運送了六箱的茂谷柑到卓蘭果菜市場,由於市場上第一次出現茂谷柑,許博邦就開價一斤六十元,當時的椪柑不過八、九元,行口商大部分持觀望。最後由台北專賣高級水果的嘉源行口商試吃一顆茂谷柑後說:「全賠也不過六箱,全賺也是六箱,這樣吧!大家交個朋友,就一斤四十五塊成交吧!」
由於市場反應良好,第二天嘉源行口商直接打電話給許博邦說:「你還有多少茂谷柑全賣給我吧!你也不用送到市場,我會請手下人直接到你家載。」
這次以每斤五十元成交。
隔年,也全由嘉源行口商以每斤六十元價格全部收購。
第三年,許博邦直接聯繫台北第一市場的主任,問誰是全市最會賣高級水果的商販,經介紹後許博邦認識了承德的阿華,最後以25周徑的以每斤七十元成交,27周徑的以每斤九十元成交。
為答謝許博邦實現了的美麗的黃金傳奇,林樸教授送給許博邦一帖茂谷王的書法。
第四年承德行口商提議不論貨色,以每斤七十元成交。許博邦問如何求得這個數據呢?阿華回答:「31周徑每斤120元、29周徑每斤110元、27周徑每斤90元、25周徑每斤70元、23周徑每斤50元、21周徑每斤30元,截長補短取其中數而得。」
市場打開後,價格逐年上升,八○年代憑著其超優的生產品質,數度在青果批發市場突破200元/kg大關而轟動一時。
當年林樸教授的心願是期待見到繁盛茂密滿山滿谷的黃金果實,所以取名「茂谷柑」。現在這個美麗的黃金傳奇終於在石壁坑實現。
勤蒐資訊多元經營
許博邦平日勤於蒐集各種資訊,引進新品種試種,特別是日本柑桔類品種動向,挑選品種的前提是市場接受力,國人偏受高甜度,酸度若超過0.7%以上則不能接受。
品種多元化是許博邦的另一管理哲學,多角經營才不會完全受制於市場,品種太過於單一,只要市場價格波動,直接影響一家生計。品種多元化後,產期分散,三甲地的分配是一甲地茂谷,一甲地三月桃,另有溫州蜜柑及椪柑等。一年的行事曆自然形成,二月採收茂谷柑,賣到清明節;清明至端午三月桃登場;端午一過就等著溫州蜜柑成熟,可以從中元節採收至中秋;在進入椪柑前的空檔,九至十月空檔期出國旅遊,歲未金州柑登場,再接續茂谷,這樣踏實過日子真是精彩。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