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太陽能發電廠投書:
人耕食您好,在讀過貴站周儒賓的究竟何謂盤剝?之後,我個人有些疑問。看國際新聞報導,世界糧食生產其實以足以餵飽所有人口,不過問題在於糧食無法送到消費者手中。如在古巴,種出來的糧食能送到需求端手上的只有30%(註1),其他都應差勁的交通基礎設施跟運配系統而腐爛(原因包括政府管制機具進口,農民只能開著爛爛的舊蘇聯貨車);在印度糧食浪費的數字也有50%,因此欲進駐印度的大型通路上沃爾瑪便號稱,只要他們進去印度,便可有效率的解決這樣糧食應通路問題而遭浪費的現象。在這樣的局勢下,生產者真的有可能如周先生文中所提到的,不經中間通路商即將糧食送到消費者手中?
張世鋒回應:
熱心的讀者您好,您所指出的應涉及所謂食物里程的爭議,
若是產地直銷的半徑在30公里以內,生產者是可以把糧食順利送到消費者手中的,andy & Kiki的運送模式不就是如此?〈因為量少、路程短,幾乎沒有損耗〉(註2:請參考環保,從不收運費開始談起!)
另外,耗損率這個問題其實很值得探討,包括台灣大電廠的輸配電耗電率高達60%以上,如果走區域型發電、減少耗電率,其實根本不用核電。還有最近有朋友提及工業產品的耗損也很驚人,像iphone手機因一些製程與材料運用尚未成熟,其耗損率也高達三成,亦即你買iphone的錢有三分之一是在買它丟掉的手機。
其實不論是農業的盤剝、電力的耗電率、工業產品的耗損率,其實都指向支配者的利益,只要支配者有利可圖,這些耗損、浪費、不經濟都無所謂。
其次,生產者能否直達運銷呢?當然可能!
一.生產者合作化,除了在地直銷外,或爭取政府補助,或者購買具保鮮功能之運輸載具,或者委託貨運,即可直達運銷,絕對比中間盤剝者幾經轉手之食物總里程數少多了。此外,唯有合作化,才能讓農漁牧養殖產品趨於全利用化。
註1:該讀者隨即來信補充:
剛剛的投書我憑幾個月前讀報導的印象,表示古巴有70%的糧食生產浪費掉是錯誤的。重新讀一次確認後,報導中指出,因運輸體系不佳而浪費掉的是蕃茄(為當地的緩衝作物,雖然我搞不懂啥是緩衝作物,2009年時約有數百頓爛在田裡)。
從這篇報導可以很清楚讀到紐約時報的意識型態。報導指出拉伍上台以後,為增加糧食自給率,在農業領域上私有化與自由化的進度比其他產業還快;不過這所造就的結果是古巴比政策改變之前,糧食價格更高,進口糧食產值增加的現象。
報導指責造成如此,是因為政府抓的太緊。如農業機具的進口全由國家掌控;土地租約以十年一期,農民擔心政府隨時都有可能將土地收回移作他用;並主張古巴農業要有救,政府必需改掉大權一把抓的心態,放棄由對農業現況需求掌握有限的官員強力主導一切的現狀,交給有創業頭腦與冒險精神的農民,意及自由市場化的個別農場主。
紐約時報的報導如此寫並不讓人意外,不過從這篇報導,我也對右派群眾對"大政府"這樣的概念反感多少有些同情。雖然如這樣代表美國價值的媒體所主張的,主導權應該要交給自由市場下的個別農場主,這並不可取;不過由官僚掌控一切,底層群眾只能被動聽從大有為政府的指揮,並適應政策的改變,這種作法顯然是非常家父長(假設古巴政治現況就如該報導所描述,沒受到扭曲,不過粗淺印象上紐時比衛報更沒有友善古巴的記者),這樣的政治方式稱為社會主義,也難怪大眾一聽社會主義就避之為恐不及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