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人耕食歡迎你投稿:人耕食網站為一公共性媒體,基於對言論自由的信念與媒體接近使用權之堅持,凡讀者來稿原則上全文刊登。相關注意事項請上http://cultivator.pixnet.net/blog/post/66670864

文/施朝祥

 

  心中總有個疑問:為什麼農家子弟不務農?

 

  和一些人談到農業問題時,總會說自己是農家子弟,好似很瞭解農民的狀況,但又好像太認同農業。和這些人聊天時,總會有種違和感油然而生,但真實是什麼卻又說不清楚。

 

  十月初到阿弟家喝茶,阿弟是和家人搏鬥了十數年,終於可以放手進行友善土地的耕作的中年人,這事被整個家族當成戲,家族的長輩對這事盡是數落之語,沒人看好這事。

 

  在和阿弟的閑聊中,無意間談起小時候的生活。阿弟說:「小時候最喜歡上學,最討厭放假了。當同學們高興地等待假期的來臨,規劃要去何處玩時;我總是希望假期不要來臨,想到家中總有忙不完的粗活,有日本精神的阿爸,總是不斷地要求工作,永遠沒有休息的時候。那時我真的期待每天都能上課,永遠不要放假。」

 

  聽到阿弟真情的告白,不禁流下一把同情淚。

 

文章標籤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施朝祥

 

  在我內心深處,希望每個人都至少會種一些菜,除了自己種的菜吃起來特別可口和安心外,更可以瞭解作物的生長過程,還可以得到許許多多的樂趣與成就感,而且買菜時,也更能知道什麼是自己想要的菜,可說是一舉多得。

 

  為了推廣這樣的理念,我設計了「從種子到餐桌」的活動計劃,準備帶一群小朋友種植作物。

 

  星期一時發下學習單,學習單上有二條題目:一是你希望有多大的地?二是你希望種植什麼作物?

 

 

  看學生們在寫學習單,其實很好玩,所有的學童基本上沒有任何面積的概念,所以會跑來問:「老師一甲是多大,我可以種一甲嗎?」

 

  或是問:「那五分地呢?」、「我可不可以種五坪呢?五坪是多大。」

文章標籤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文為紐約時報Building Self-Control, the American Way

SANDRA AAMODT、SAM WANG原作 施泰翔翻譯

 

似乎每年都會有新書上市,藉由家長對於進行親職教養的不安來大發利市。去年有蔡美兒的《虎媽的戰歌》,今年則有杜克曼的《養大小孩》。

不過,與其嘗試著仿傚我們認為在其他國家採用的嚴格教養方式,不如考慮採用成功的普世教養法則會更為有益。就如中國與法國的家長,美國的家長可以透過與孩子合作,來為孩子培育出強健的心靈 。

不論在任何文化,能否培養出自制力都極為關鍵。這項依附在前額葉皮質發展的能力,為心智的彈性,社交的技能,紀律的培養都提供了基礎。這項能力的好壞可以預測一個人在教育,職業發展,與婚姻上是否成功。事實上,孩提時期的自制力比智商在預示未來學業成就還要加倍重要。相反的在小學階段就缺乏自制力,會增加成年後陷入財務困境、犯罪,成為單親家長,以及淪為藥物成癮者的危險。

傳統亞洲學生的成功,部份是歸功於他們在幼年時就能展現出良好的自制力。在一份研究中,孩子被要求一邊看著朝右望的臉部照片,一邊往左邊看,以測試內在控制力的發展。結果顯示,中國的學齡前幼兒比美國小孩還要成熟了有六個月之多。另一份研究發現在這樣的測試下,韓國小孩的表現跟比他們大了17個月的英國小孩旗鼓相當。

就如同許多的大腦機能,自制力能從練習中培養。中式教養方法強調對孩子的訓練,在密切監督孩子的表現同時,也積極的提供支持,同時還提供孩子努力的動機。不論是家長或孩子都因為這樣的教養方式而付出了重大代價。東亞的學生花了大量的時間苦讀 - 在南韓,平均時數是每天14個小時。由於家長施加的壓力是這樣強大,當地的政府還得雇用監查員來實施私人家教活動不能超過晚上10點的限制。

在 《養大小孩》一書,杜克曼女士對於巴黎的家長能教出不會在公共場合大吵大鬧,或在遊戲場打架的小孩頗為欣羨。她將法國的孩子之所以能表現良好,歸功於諸如他們被強迫遵照既定的計畫表,以及必須靜靜的等待大人的關注。不過這種養育理念在學校體系中,反映在強調記憶的強化課程裡。法國的小孩在12歲時就被分流到不同的教育系統中,這種措施強化了家長的社經地為對孩子教育成就與求職的影響,因而遲滯了社會階層流動。

對美國的家長來說,很幸運地,心理學家發現了孩子可在沒有外部壓力下學會自制。不只是家長或老師,孩子自己也能對良好行為的塑造發揮強力主導力。關鍵在於引導孩子們積極參與遊戲、社交,以及尋求其他的成就的內在動力。在孩子享受其中的活動能刺激多巴胺的分泌以提升學習成就,同時降低壓力荷爾蒙的分泌。壓力荷爾蒙會阻礙學習,增強焦慮,嚴重的狀況下,影響還可能經年不退。

有效的建立自制力的方式結合了享受樂趣與難度漸進增加的挑戰。與其強迫孩子進行他們不樂意參加的活動,不如順著他們個人的傾向進行安排。當孩子們從自己能樂在其中的活動發展自制力,家長就不需要在一旁盯著不放了。找出能激發孩子強大熱情,不過也需要費心力從事的活動吧。不論是玩棒球統計學或製作影片上傳youtube(不是被動的當觀眾),孩子熱情投入的興趣建立的心智持續力同樣可以運用在寫數學作業上。

孩子可以在遊戲中練習成年時會大有用處的能力。年幼的孩子可藉由精密也需要運用大量想像力的遊戲,如在玩扮家家酒時演醫生或消防員,來發展自制力。從事學齡前教育的教師,可藉由簡單的技巧來提升孩子的自制力 - 如在紙上畫一副耳朵提醒孩子該輪到他靜下來傾聽了。頻繁的練習至為關鍵。蒙台梭利學齡前兒童教學法將自制力培養納入日常教學活動裡。

文章標籤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  老張

 

雖然讀美術系之前,我也和一般台灣學生一樣,經歷升學主義教學與聯考的多重折磨。但因為我自小愛畫畫,所以有另一項肯定自我的「專長」,讓我不至於和其他同在升學主義底下的同學一樣,為了分數斤斤計較、除卻競爭就沒有學習動力等不好的習性。畫畫是個重視自我對話、追求自我淬煉的領域,雖然也參加比賽,但此種競爭只要把自己發揮到最好即可,而不是汲汲營營的和人爭輸贏。

 


上大學之後,因為讀的是美術系,未來就是要當藝術家,系上大多數的老師都把你當作「創作的主體」,都盡量以討論或溝通的方式引導你,而不是要把你變成某個模子下的產物。也因為如此,老師對於學生的尊重度是很高的。比如說改畫這件事,以前在畫室的時候,老師要對你進行教學就直接幫你在畫上修改,這種師徒制的教學模式是很常見的。但美術系不同,因為尊重你創作的主體性,通常不會在你的畫面上添加任何東西,就算因為畫技的不成熟到非用〝改〞的方式不可時,也會很尊重地問你說:「我可以在這裡示範給你看嗎?」這種情形非常少,大學四年我個人也僅僅碰過一回而已。


內置圖片 1

圖:美術系上課情形〈來源:東海美術系〉

 

 

文章標籤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施朝祥

 

  「老師,我為什麼要讀書(上學校的課程)呢?」許多年來,常常會面臨到學生對學習的最基本疑惑。

 

  常常我只能很阿Q的回答是:「因為哪天你可能要……」或是說:「這是目前教育部的規定,我們還沒有能力決定,只能……」聽完我''單方面''的說法與解釋,學生似乎還是難以接受,而我本身也很難接受這答案,為此我希望能為某些不太能適應這樣學習方式的學生找到其它的學習方法。

 

  我們的社會不斷強調教育的重要,但從未有真正的去理解教育的討論空間,這聽起來很不可思議,但卻是事實。我們的確有學校制度,它包含了如何上學,如何得到教導並且如何考試的方式。教育課程中有許多科目,學生都會對於為什麼要學習這門科目充滿問號,認為跟我的生活又沒什麼關係,而且學這麼難以後也用不到,那麼為什麼要學?

 

  而考試方式更造成了,只問成果不過原由的學生,會常常告訴自己:「我應該把哪一段背起來才能回答這個問題?」或「我如何才能通過考試?」這非常荒唐,但很不幸的許多學生都這樣做。

 

  教育的對象是活生生的人,而如果只有僵硬的制度去套牢,是很可惜的。

 

文章標籤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施朝祥

 

機械耕作

 

 

     阿凱看著地努力耕作著,忙錄了半天,卻看不到什麼成果。不斷地建議:「應要用耕耘機進行耕作,這樣才會快。」

 

  機械耕作和我內心想法有衝突,阿凱的建議被我遲而未決地擱置了。

 

  機械耕作在某種信仰上,是代表著工業革命以來對單位時間內生產量的大幅增長,可更大程度減少工作人手,就可更快更舒適地耕作……可說是好處多多。

 

  就我的觀察而言,機械耕作也意味著「頓殺多生」,如果說人工耕作算是古代的刀械作戰,那麼機械耕作可說是飛機大砲,可以「頓殺多生」。而農藥算是原子彈級的設備,不但「頓殺多生」,還令其「絕子絕孫」。

文章標籤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施泰翔

在建黨初期以反核為號召,被認為是當下英國三個主要大黨中,對環境議題想法最進步大膽的自由民主黨,在年度黨大會中,投票決議將"有限使用核能"做為其政綱。替代方案"加強投資綠能產業,創造綠色就業"則遭到否決。

該黨的能源與氣候變化部大臣 戴維(Ed Davey)表示,為了達到減碳目標,不能不採用核能,因為若碳補捉技術發展失敗,這就表示為了達到減碳目的,必須以乾淨能源技術,取代占六成產生自石化能源的電力供應;而英國如果還想要廢核,那麼就得重新為八成五的電力供應想辦法,這挑戰過於艱困。因此在確保安全及核廢料有辦法處置的前題,自民黨支持有限度的使用核能。

這對於過去以核廢料處理問題難以解套為由,一貫採取反核立場的自民黨,是重大的立場轉向,而且這樣的政策轉向恐怕不符合公共利益。

英國是個島國,處境跟日本有一定程度的相似,同樣經不起災害的衝擊,也難以處置核廢料。而要對抗環境變遷帶來的衝擊,需當下就開始推動大規模的減碳計畫。但英國最新的兩座核電廠光建造就需耗廢14年,以核能做為減碳方針,既不安全、又不環保,而且也根本緩不濟急。

另外,此次自年黨年會在黨中央主導通過的決議,還包括審慎開採頁岩氣。頁岩氣也遭環保團體批評,浪費太多公共資源投資,導致再生能源與相關就業機會的開發受排擠。

自民黨在2010年的大選取得23%的全國選票,然而與保守黨共同執政後,因立場妥協過多,從背棄競選承諾,調漲大學學費開始,到徵收讓大量貧困民眾生活更艱困的空房稅、海外出兵、自由民權等方面的作為都向保守黨靠攏,引起大量支持者不滿。近期黨籍內政部長布朗尼(Jeremy Browne)甚至還打算以穆斯林女孩難以做自主判斷為由,提議禁止穆斯林年輕女性在公開場合戴面紗,這馬上引起保守排外政客的呼應叫好,這顯然不像是一個主張自由民權的政黨該做的事。(有興趣請參考英國自民黨閣員提議在公共場所禁戴面紗)。

在當下他們全國支持度運氣好時可以達到兩位數,多數時候都在8、9%低空盤旋,比快速掘起的極右英國獨立黨遠遠落後。若在下次大選前無法起振聲勢,當下他們在議會中掌握的55席議員可能失掉高達45席。目前自民黨在一連串的地方議會改選後,已丟掉大量他們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長期辛苦建構的基層地盤;而領導全黨的副首相克雷格(Nick Clegg)滿意度還比不滿意度低了40多個百分點。

自民黨當下仍然是自我標榜中間偏左的政黨,他們也自豪於自己的全國黨大會決策流程更較於工黨與保守黨民主。對於政策上的妥協,他們也自我辯護,他們也透過執政經驗變得更加的成熟,不再是只是會喊口號的反對黨。而在議會中,保守黨有304餘席,自民黨只有55席,因此政府政策往保守黨方針方向靠攏,是政治現實不得不如此,而且也符合民主選舉結果。自民黨已經設法讓聯合政府在環保與綠能投資上,以及補貼經濟弱勢學童等議題上,採取自民黨的主張。讓政府有限的採取些自民黨的政策,總是比沒有好。

這或許是事實,然而,在政治現實下,自民黨獨立贏得政權的機會本來就很低,自民黨可能參與執政的機會須靠聯合執政。在選舉期間,包括他們可能選擇的合作對象,以及合作後可能需要做出的妥協,都應該跟選民與支持者交待清楚,讓選民知道他們投下支持自民黨的選票,可能會反映出的實際政治變化。而自民黨顯然沒有做到這一點,他們的競選語言煽動起選民的期望,顯然遠高過他們實際能達成的,這也導致他們支持度大幅下跌。

另一方面,雖然聯合政府施政上反映的大多數是席次占相對多數的保守黨方針,確實在民意授權與民主程序上是合理的。但自民黨在受限於政治現實之餘,也應高舉自身一貫相信的立場,理性的標榜出它與保守右派的不同,持續提出論述與訴求,以期在下次選舉中取得更大的民意授權。

公平來說,自民黨並非完全沒有做到這一點,但從自民黨在此次黨年會,通過"有限"採用核能及開採頁岩氣,引起長年支持他們的環保人士反彈,還企圖追隨保守黨倡議,以保護青少年為由,實施全面限上色情網站(使用者會被強迫安裝監控機制,除非使用者明確表示不同意安裝此機制,否則都會被限制上色情網站),自稱中間偏左的自民黨立場不少議題上,立場都在向保守黨靠攏(全面色情網站監控決議在黨年會上,遭黨員自主集結否決)。

文章標籤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