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人耕食歡迎你投稿:人耕食網站為一公共性媒體,基於對言論自由的信念與媒體接近使用權之堅持,凡讀者來稿原則上全文刊登。相關注意事項請上http://cultivator.pixnet.net/blog/post/66670864

周儒賓

身體,是各種產業資本交鋒之戰場,食品產業與餐飲產業使身體之重量與體積增大,減重(食品、藥品、醫療門診、運動器材、運動用品、書籍)產業則反 之,兩者貌似對立,實則相互依賴,不猛吃,何需減重?過重不減,怎敢再吃?在兩大類產業(通過廣告、類廣告、媒體訊息及聊天)日常操控擺佈下,身體,何能 自由?何能自在?何能自主?何能不焦慮、恐懼?

此外,保養品、化妝品、美容、整容、美體、豐乳...等產業之資本也征服了身體外表每一部位,使其再也無法自然了。資本逐獲了巨利,但將忐忑不安與健康 風險,而不是打從心裡的喜悅,貽留予身體。資本須增殖積累不已,不能只是正面行銷,召喚催眠原子化消費者(即無法對身體之個人需求與公共需求進行理性民主 討論)對「美好身體」─ 正面性社會建構─ 之追求,還須設定種種嚴苛而數量化標準─ 此即負面性社會建構,以將最多之人們從無感變開始關注而不安之有感,從不安之有感變「潛在」消費者,套句列寧之名句,此係資本主義最高煉金術:從無到有之社會建構。

資本,徹底地改造了人們之身體觀,改造了人們對身體的主觀感覺,也重塑了身體美學。人們之舌、味覺,人們之食慾,人們之飲食文化,人們與吃之關係,人們與食物之關係,人們與農業之關係,皆因資本之行銷「成功」而被『社會建構』起來!

被冠上科學、啟蒙、進歩、理性的資本主義,革掉封建迷信蒙昧的命,但為增殖積累不已之邏輯所宰制,愈來愈把人們驅往反理性、新蒙昧、新迷信,及身體與內心之終日恐懼、焦慮、惶惶。當代之精神症狀與日俱增,資本得辭其咎乎?但精神醫師卻無一將茅頭指向之。

然而,用力、持恆對資本『社會建構』展開解構批判之論述,又能如何呢?人們就能因此覺悟而解放了嗎?即使公共電視連續十天報導資本如何殖民人們的身體與慾求,人們觀後,能起而行動嗎?

支撐『社會建構』的基礎,係相關產業資本所雇人口之工作權,係相關產業資本供應鍊之利益關聯,是需相關產業資本刊廣告之媒體資本,是需相關產業資本貸款之金融資本,質言之,龐大而無以細估其繁衍之利益連帶及利益網絡,才是『社會建構』之堅實社會基礎。故知識份子之解構、批判,有用嗎?目前之「社運」有用 嗎?

文章標籤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張世鋒

(本文是對以下三篇文章的評論)

兔子、狼、狐狸、王八:你是啥 ?

窮人存錢到銀行,實際是補貼富人

林毅夫:金融壟斷導致“窮人補貼富人”

林義夫的利率自由化等改革做法,還是蠻自由主義的,不僅過於理想化也太輕忽〝狐狸〞的狡獪。

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體系的運作必然依靠全體的服從〈或說是服膺於此體系的意識形態〉,只要一個環節試圖脫離〈文中所說「中國的老百姓只要堅持3個月之內不存錢,房價將跌穿,銀行破產。」〉,就會改變此體系的運作型態,甚至崩解〈只是不知道會往好或往壞就是了〉。

這讓人想到甘地的不合作運動,就是企圖以集體的不合作,讓殖民體系失去原有的運作能力。不可諱言的,不合作運動有其變革力道,但現實上卻不是這麼容易施行。因為多數的時候,人民心中只要對未來還有一絲絲的盼頭,就不會捨棄眼下所擁有的,去進行不合作式的社會變革。但不合作運動的關鍵,其實是人民的覺醒,沒有覺醒,不論政策如何施行恐怕仍是緣木求魚。

所以要解決社會矛盾、進行結構性的社會變革,仍要回到「啟蒙」和「解放」兩個基本問題上。啟蒙說的是對矛盾壓迫的切身性認識,解放則是運用變革手段從壓迫中脫離出來,啟蒙可說是社會變革實踐的第一步,解放則是具體解決問題的重要階段。但如果沒有啟蒙的過程,解放的意義就甚為渺小,所以社會變革的啟蒙作為就至關緊要。

文章標籤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楊映華

現實之面對面溝通討論,對討論所及之事物、概念及經驗,偏見,定見,心証已成,恩怨,因人廢言...等,皆干擾甚而妨害民主溝通討論之進行與成果。

若非以民主人之心靈參與民主討論,就不能民主地傾聽、理解言者之意,相互理解,是民主討論得以進行之基礎。當然,理解,絕不等於同意。

從小實踐民主討論,使之日常化,而非特定化,則能培力訓練言者善言,即精確而有條理之表達,並培力聽者善聽,即能專注傾聽,理解掌握言者之意旨。民主討論絕非與生俱來之能,也絕非易事,唯在實踐中學習,唯在實踐中建立倫理規範。大學生或研究生在課堂上聞老師大談審議民主,縱曉悟,但於現實之民主討論,恐怕師與生,皆不善矣!


文章標籤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周儒賓

台灣鄉(鎮、市)層級之治理,係台灣治理之盲區,因媒體關注僅在縣市政府層級之上,公民社會亦然,而在鄉村地區,公民社會更加匱微,幾可言,無矣!這也說明,台灣進歩知識份子不願回鄉,只在都市公共實踐。是以,台灣鄉/鎮/市長選舉,由派系、黑道及「買票執行力」決定,選民對由誰當選,最不在乎,最漠然。

事實上,進歩知識份子對鄉(鎮、市)層級之治理,也缺乏興趣與想像,甚至不認為一鄉之長能有何作為。然而,鄉長若主動積極,且有謀略,於推動農業合作化,大有可為,必成效顯昭,以一鄉為範圍之品牌行銷,更屬易事。此外,試行參與式預算,培力社區民主,如定期(如每月)舉辦培力群眾民主討論之村民大會,建立完全透明化(即時上網)鄉政府,開辦以鄉公所人員為招生對象之公共治理學程,將農村空屋轉作農村民宿,組成民宿合作社,鼓勵鄉內各校成立社團,寒暑假大辦營隊,針對鄉內老師開辦DFC/寫作/閱讀教育/科學教育研習營,社區老人共餐,試辦社區養生公共食堂,志工銀行,開辦外配親子共學,組成外配勞動合作社...等,平常用心調查、研究及思考,可為者,多不勝數。


文章標籤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周儒賓

姑且不論對環境與健康之危害,以汽車為燃料之私人載具交通體制,其內在邏輯即只從個人(駕者與乘者)之交通便利性與交通速率出發,而不顧社會總體(各階級、階層、年齡、地域、無私人載具之人民...)之交通便利性、交通速率、交通效益及交通正義,公共運輸系統(公營不等於公共)則是從社會總體(各階級、階層、年齡、地域、無私人載具之人民...)之交通便利性、交通速率、交通效益及交通正義出發。

故私人載具系統,即個人主義/財富決定交通權力及使用資源之交通體制,公共運輸系統,即民主集體主義/共有共享共治之交通體制。

也許大家也有感受到,美帝好萊塢科幻電影裡之未來交通,是造型像汽車但可在天上飆飛之私人載具,可見得,私人載具係深植美國人內心之意識型態了,其係美國人未來想像之必然。科幻電影不只劇情不脫目前統治意識型態,一切於影片中出現之事與物,無不然!所謂科幻電影,只是以表象之炫異所造之現實性幻影罷了。

兩種系統,兩種都市計劃,兩種空間發展

私人載具系統,必須興建大量地面、地下、地上停車場,道路空間須分配一大部份給私人載具停放。相對的,公共運輸系統之總停放空間可達到最小化,故公共性空間利用之可能性增多,可謂空間解放。

不難推想,兩種系統,兩種都市計劃,所能提供的公共空間截然不同。公共運輸系統為主之都市計劃,須先規劃軌道(火車、輕軌、地面捷運)用地、火車站用地、長途客運站用地,並以車站為中心規劃住宅區,住宅到車站,以歩行(建廊道)或腳踏車、電動代歩車、電動輪椅車往返。

文章標籤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楊映華

中國共產黨之政治教條,是以黨領政與一黨專政,所謂以黨領政,各級各地各部門之黨委領導政務與業務,各級各地各部門權力之最高領導人是黨委書記,在中央最高層,稱之為總書記。以北京市為例,最高領導人是市黨委書記,而非市長,通常,市長是由黨委副書記兼任。最後決策,黨委書記說了算。

一黨專政,就毋須贅言。對中共而言,向選舉民主轉型之最難,是一黨專政與以黨領政兩者皆得放棄,這就算由政治自由主義信徒出任中央總書記,也不敢為,畢竟,其所挑戰者,是整個黨之既得利益者與既得權力者,小至村黨委書記。

是以,中國之政治改革,頂多,於中共黨內實施選舉民主,即通過黨內選舉(間接選舉,各級黨員直選...)選出黨職幹部及政府要職,於各級人民代表,開放非黨人士正常參選及當選,立法規範各級政府及部門,開放一定比例,得任用非黨人士掌政務。此外,開放地方媒體一定程度新聞自主權。初期,賄選必嚴重。

台灣最「害」之處,在於,以中國中共為敵,但對中國之政治改革不作為,即不研究,更無能主動積極提出具體之論述與可行方案,以持續影響之。陸委會應設基金會,專事研究,發行刊物,並定期召開兩岸民主交流論壇,以光明正大地給予直接之影響。如果<旺報>膺此任,蔡衍明就不致惡名如斯了。

除了中共反對選舉民主,其實,民間也有反對勢力:

一.新左派/新毛派:

文章標籤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遊子

台灣社運圈及進歩知識份子普遍對慈濟持批判否定態度,然而我個人以為,應辯証地向慈濟學習,因為:

一.在慈濟之教義與道德實踐裡,有意識、有目的地將受濟助者「培力」成志工與濟助者,此亦是慈濟日益發展壯大之因。當然,其「培力」係去政治性、去公共性。台灣社工應向慈濟學習,培力服務濟助對象成為新的志工,如培力家暴受害者成為協助家暴受害者之志工,培力自殺未遂者成為自殺防治之志工,培力失業者成為輔導失業者之志工,培力戒毒者成為反毒戒毒志工,培力更生人成為教育工作者。

我曾與友人討論「志工銀行」政策,可鼓勵培力無經濟壓力之志工,成為社工協力者之志工。

二.長者,對社運而言,只能是捐款者或受眾。然而,慈濟之資源回收站使許多長者重獲生命存在價值,受「做功德」之義理動員而為社會持續貢獻。或許,我們應把「做功德」與公共人之聯繫建構起來,公共實踐,即是做功德。我們如何在農村地區(如雲林,東勢)把長者此一清閒、無所事事之社群培力成公共人?

馬克思之共產主義想像性描述,與【禮運大同篇】之理想社會描述,有何不同?後者,對長者,是老有所養,但前者,僅對所有人曰「各盡所能,各取所需」八字,是以,其主張,長者有能,且當盡其能。而在【禮運大同篇】裡,長者只能是被養者,此係仁慈性歧視長者之古老經典根源。看來,慈濟作為【禮運大同篇】之文化後代比較認同馬克思?

台灣關於「高齡化社會」與老人政策之論述,只有兩大核心概念,一,明言,老人是被養者,所以,老人政策即是老人福利政策,另一,不能有言,老人是選票,投票率很高,所以,對老人政策買票之政見特多。在刑法(294條)與民法親屬篇裡,皆將「奉養」老人之責任家庭化,當然,現在國家也承擔部份責任。

文章標籤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