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人耕食歡迎你投稿:人耕食網站為一公共性媒體,基於對言論自由的信念與媒體接近使用權之堅持,凡讀者來稿原則上全文刊登。相關注意事項請上http://cultivator.pixnet.net/blog/post/66670864

文/施朝祥

 

     從國內知名品牌「山水米」,以越南米假冒台灣米,高價出售,賺取價差。終於把原本屬於米商的公開密秘,變成新聞焦點。

 

  不知山水米董座是希望可以罪不罰眾或是其它原因,就把這事作大了,咬出其他糧商業者也幹著相同的勾當,而有「進口劣米混充台灣米三大品牌作假?」的報導,終於把原本屬於米商的公開密秘,變成新聞焦點,引發農委會檢討農糧體系,並將修法禁止國產米、進口米混充,防堵相關事件再發生。

 

 

  合法混充的原為了消化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每年配額進口14萬4千公噸稻米,如今卻成為不肖商人的大賺錢的窗口

 

  為防堵相關事件再發生,進一步強化市售米管理機制,農糧署已著手研擬修正糧食管理法,修正重點包括:

(一)大幅提高罰鍰上限,由現行20萬元提高為300萬元;

 

文章標籤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施朝祥

 

  不長根的文字

 

  「一輪明月萬點繁星」是我國中時的導師紀進財最喜歡引用的例子,說明在書寫上對仗非常工整,而且寫意也很美,但卻有違事實,如果換一句現在話講,應是只有在電腦桌布上才會出現的畫面。明月的光會把星星的光遮蓋,通常有月亮越明亮,則星星會更黯然失色,實際的情況應是「明月星稀」。

 

  同樣地,描述農村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其實並不符合台灣的狀況,台灣通常是二季稻,春耕秋也耕,夏收冬也收卻不藏,稼收成作都拿去賣了。現代化的農家已不大吃自己所種植的產品了,也不存放「雨來糧」,畢竟超商實在太方便了。

 

  文字能寫實,也能形塑故事,那要如何才能分辨是真實還是杜默撰寫的呢?

 

  人工除草

 

文章標籤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施朝祥

 

  從小,我就認為農民曆是個奇怪的複合體,一個以月亮當記日的民族,遇到以依太陽為主的農事時,把二個星球的行程鑲合在一起。當然,除了以二個星球為主的記日方式之外,還加上了一個不知從何而來的天干地支,一個六十進位制的特殊計數法,除了這些可以理解的情事之外,還有一件另人費解的是「沖煞忌宜」的術數內容,農民曆可說是集各種奇特的東西在上面。當然我好奇的是,這樣的一種奇怪的曆書,是如何被保存下來?

 

  我小時候常聽說:出門要看日子、破土要看日子、動刀(理髮)要看日子、入厝(新居落成)要看日子、迎娶要看日子、呱呱墜地是無法選的被稱為天命,但可以用名字來進行修補的工作,不過走完人生最後一程,倒是要好好的看日子與時辰……農民曆主宰了常民許許多多的生活細節!

 

   十九年七閏

 

  在國中之前,我對農民曆除了拿來算算自己的生辰八字外,對於宜與忌是沒有感覺的,但有一件事例外,每年我都可以過二個生日,一個是陽曆的生日,另一個是陰曆的生日,不過在十九歲那年,竟然是同一天過生日,這個發現令我大為好奇,繼續察看發三十八歲那年也是同一天,但這是為什麼呢?

 

  國中時,數學老師才講解曆法口訣「三年一閏」、「十九年七閏」的意思,月亮每繞地球一週需29.53059日, 也就是大約29日半,因此農曆是一大月一小月的輪值,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二個月共59天,大致好可以抵平,但還是有0.0618日的差距。

 

文章標籤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施泰翔

英國自由民主黨標榜重視公民自由,但其內政部長布朗尼(Jeremy Browne)竟然表示年輕穆斯林女孩沒有自主判斷能力,為了保護她們免受傳統習俗強迫,提議禁止在公共場所戴面紗。

確實是不該排除有做法威權的穆斯林家庭,軟硬兼施的逼迫女孩尋從家長的意向,但做法威權的基督教家庭也一定存在;而基督教家庭可能會有的反同志、要求婚前 守貞,同樣也壓迫公民自由。單挑穆斯林女性戴面紗議題下手,很難不被認為白人基督教中心的思考,這種夾雜強大文化偏見的公民自由主張很難讓人信任。同時, 布朗尼的說法也一概否定了年輕女孩的自主判斷能力,主張必須全面下面紗禁令才能保護她們的權議,這樣的思考,也顯然極端的父權。

穆斯林社群也有聲音反映,會被強迫戴面紗的女孩只不過是少數,而英國穆斯林女性會在公開場合戴面紗的也不過數千人。為了少數被強迫戴面紗的女孩,而剝奪全體女學生在公開場合選擇戴面紗的自由,這並不合理。

而對於遭強迫的少數狀況,也應盡可能藉由公民民主對話改變觀念,解決問題。對於孩子遭加諸的威權強迫手段,以威權禁令應對並非正當做法。

這方面保守黨的內政大臣梅伊(Theresa May,註1)的發言顯然還得體的多。梅伊表示穆斯林女性有權決定是否要戴面紗,政府不應替人民做主。而公共機構有權視安全現實需求,對戴面紗需要提出自治規定,聽起來,保守黨的梅伊發言看來還比布朗尼更自由民主黨。

註1 在英國政府體制下,內政部長(Minister of State for the Home Office)為內政大臣(Home Secretary)的次官。

文章標籤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施朝祥

 

  農場一直在期待電力設施的完成,但電力設施一直卡在不知名的環節,始終沒有完成。阿凱已向基隆的朋友募得一台電力抽水機,可是英雄無用武之地,只能當擺設地晾在一旁,看了只能乾著急,什麼也作不了。

 

  自從十八世紀,富蘭克林對電的研究與掌握後,電對人類的影響與日俱增。西元一八八二年,愛迪生於紐約建立「珍珠街」發電廠,用以供應其發明的八百隻電燈的電力,世界進入電力的時代。電,成為一種可以大量製造與販售的商品。『電』取代了各種能源,堂而皇之的走入了家家戶戶,取代了其它形式的能源,火爐變成了電爐、煤燈變電燈……

 

  一九二○年代,是冰箱的戰國時期,『電冰箱』以電力公司資金為主的通用電器公司,挾帶者大量資本,打敗了紐約聯合瓦斯公司的資金為主的『吸收式電冰箱(又種瓦斯冰箱)』,讓電器的使用成為主流。

 

  沒電,就不能工作嗎?人類真正使用電器,也還不到三百年,千百年來都是在沒有電力設施下進行的,終於領悟到,我被『用電』的思維綁架了!

 

  明白這道理之後,重新思索與規劃,如何用利地勢、水流在農場內部建立灌溉系統,如何在不使用電能的情況下進行種植工作,打開沉寂已久工作的進度。

 

文章標籤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施泰翔

在甫洛幕的澳州大選,維基解密創辦人亞桑傑聯合了左傾的自由派、右翼重視公民自由的自由至上主義者(註1)、反戰青年、與對當前政治體系不滿的人士,組織維基解密黨參加參院改選,掀起了媒體注目。

宣布創黨時,亞桑傑指出該黨將結合精簡的領導核心,與最大限度的草根參與。黨的運作將會像是維基一樣,由使用者貢獻內容,不會由精英主導。維基解密黨也將因此不會走行腐化,達成意識型態的統合。

然而,即使理念看似崇高,維基解密黨在投票前夕卻面臨了重大分裂,不但大量黨支持者求去,其中還包括亞桑傑自大學以來的長年好友,也是維基解密的共同創辦人馬修斯(Daniel Matthews),還有跟亞桑傑搭檔參選維多利亞省參議員的知名倫理學者坎諾德(Leslie Cannold)。

亞桑傑訴求透明政府,保障公眾個人隱私 照片轉載自Bangalanews

分裂的引爆點在於因策略結盟對象而引起的政治原則爭議。要理解為何會爆發這場爭議,需先解釋澳洲參議院選舉複雜的選制。澳洲參議院選舉採用的選制,正式的名稱為"比例代表單記可讓渡制",名稱聽了就讓人昏頭,但實際投票的選民可更是頭痛。

首先,澳洲參議院一次改選一半的席次,在這次的選舉,6個省各改選6席(兩個特別行政區改選2席),以政黨得票比例來分配席次。

到這裡聽起來還很單純,不過此選制還有個特色,即使採得票比例分配席次,雖然在實務上,須得到14.3%的席次才能分配到一席(在特別行政區為33%),但在此選制的特色下-得票可讓渡,選民即使投票給只能贏得1%、2%選票的小黨,無法自力取得席次的小黨可將得票依偏好順序轉讓,因此不會造成選票浪費,選民也就不需做策略投票。

這就造成此選制操作上極複雜的狀況。如新南威爾斯就有110個參選人。選民有兩種選擇,1.選人( below the line),選政黨推薦的群組(above the line)。若選前者,選民除了選最支持的人選以外,還得一一為其他109位候選人填上偏好順序,才得已被承認為有效票。一般選民顯然不會願意幹這種苦差事,因此絕大多數的選票採取選擇各黨所推薦的群組,也就是選民選擇支持政黨所推出的人選,而選票偏好流向委由政黨決定。

這樣的選制雖有鼓勵大量的小黨與候選人參選,開放多元民主參與的好處,但在澳洲實際的選務實施上卻有頗多弊病。首先,這鼓勵政黨密室交易,而且也難以監督。

確實政黨間經交易的偏好順序結果需公開,但公開了搞得懂的人也不多。以2004年新南威爾斯選區為例,選民首先可在投票所要求相關資訊,假設選務管理員訓練 良好,搞得懂選民的要求,選民可以順利的拿到一本厚達80頁的小冊子。如果都這樣要求的選民多了,投票程序自然只有癱瘓一途。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施泰翔

英國體制內主戰力量,恐怕想不到他們的動武企圖,會在國會運作下這麼快的遭到挫敗。 

首先是工黨領袖米勒班與執政黨內部不滿份子,迫使英相卡麥隆將授權動武投票拆成兩部份,國會將在連合國調查小組調查結果出現後,才真正進行是否做出出兵決策的投票。這讓這次的投票軍事威脅意味已下降了不少,然而在包括保守黨自己的議員質疑證據不充份,出兵不符合英國利益與民意的狀況下,即使是火藥味縮水許多的初階段投票,政府立場還是在黨鞭估計約39名執政黨方議員倒戈下,被擊敗了(30名保守黨,9名自民黨)。

 

數百人英國抗議群眾8月31於倫敦街頭抗議 來源:CARL COURT/AFP

最後卡麥隆還被逼迫承諾,不會透過利用皇室特權,在國會反對的狀況下獨斷出兵,這也讓卡麥隆的領導威信大受打擊。也難怪高層人士在氣忿難忍的情況下,粗口痛罵米勒班了。

在近年美國侵略行動總是乖順配合的英國,終於在財政不佳、公眾厭戰情緒,以及主戰派證據說服不了人的狀況下,脫離與美方共同行動。

當下美國決策者仍擺出極欲的出兵強硬姿態,但在重要盟友不配合的狀況下,即使美方在軍事力量上幹得來,但其說詞的正當性與合理性已更難於服眾。

這也讓原本不打算尋求國會投票支持的歐巴馬,因此面臨國際情勢更形孤立的窘境,在經過內部策士激辯後,被迫尋求參眾兩院投票支持,以製造出兵得到民意代表支持的公關印象。這造成原本已箭在絃上的攻擊行動,不得不大幅推延。

這對歐巴馬而言,是重大的政治賭注,參院雖為民主黨掌控,但在野黨共和黨所掌控的眾院卻不時與歐巴馬的施政作對。上個月,在共和黨的自由至上主義派議員與過半左傾民主黨議員跨黨合作下,為體制派所支持的大規模網路監控體系,差點遭到重大挑戰。同樣的劇本難保在國會動武授權投票上再次重演。在當下民意反彈聲浪極重,議員需面臨選區龐大選民壓力的狀況下,民主黨眾院少數黨領袖裴洛西雖支持動武決議,但卻不敢發出黨團動員令。

另一方面,英國自由派陣營的媒體,衛報假日版姊妹報觀察家報,其刊出的專欄分析看來是把英相卡麥隆在國會授權動武失敗,歸罪於卡麥隆對公眾可能反彈力量太掉以輕心,沒有跟美國情治機構保持足夠的連繫,以致於無法將敘利亞現場的嚴重性以及敘政府動武的證據鋪陳清楚,讓民意與需面對選區支持者壓力的國會議 員無法接受,表現顯然比英國國會投票後,美國務卿凱瑞所做的演說差了一截 - 觀察家報顯然對美情治單位極有信心,誰知道美國相關決策者,不是在得知英國國會投票結果後,才在給公眾的說服說帖加料灌水?

對於美國提出有1429人在敘政府化武攻擊中喪生,甚至連支持推翻敘政府的敘利亞人權觀察團領導人Abdul-Rahman都認為,這個數字太誇張了,並指控這是敘利亞反抗組織為影響美方決策而做的宣傳,這些反抗組織並不值得信任。

文章標籤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