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耕食編輯: 自從《農業蘊含生命教育的寶藏》刊出以後,有讀者s來稿,基於言論自由立場,全文照登,謹為方便讀者閱讀,文章標題為編輯所下。另外,經主編與讀者溝通,此文所提之衛報文章為《If children lose contact with nature they won't fight for it》(作者為George Monbiot,刊登於2012年11月19日)。 |
s讀者
這是衛報近期的投書,內容正好跟貴電子報的<農業蘊含生命教育的寶藏>一文部份有所呼應。該篇衛報文章作者憂心,隨著新世代的孩子越來越習於在室內活動,童年生活沒有機會在自然環境與玩伴追逐,奔跑;自然之美逐漸從孩子的成長經驗中遠離,他們長大以後也越來越不可能熱情的投入關心環境議題。
而這樣的現象首先對孩子的身心發展就是重大的不利條件。除了很顯然的,將小孩關在室內,會造成肥胖,氣喘,軟骨病等生理疾病案例上升以外;過動與注意力缺乏症狀,以及其他心理疾病,都跟過度侷限於在室內活動有關聯。根據伊利諾利州大學的研究,多跟草木接觸能明顯的減輕過動症狀;相對的,不論是只在室內或柏油路上玩耍都會助長此類症狀。
有學者發現,多跟自然接觸有助於刺激創造力。根據該學者對三百名公認為天才的傳記所做的研究,這些人的共通之處在於5-12歲之間的童年時光,跟自然環境有緊密的連繫。
多國的研究也顯示出,當小孩子在綠地玩樂時,他們所從事的遊戲內容更加的豐富,多變,有創造性。自然能夠刺激孩子進行觀察,推理,以及進行天馬行空的想像。當我們把孩子關在書房裡讀書,而不是讓他們在野外奔跑,這對他們的智識發展反而可能是反效果。
在室內成長的世代在身心發展受影響之後,也很可能隨之對自然環境的保護冷漠。該作者提到,他所遇到的熱心環境保護的人士,無一不是在童年時跟自然關係緊密。 如果不是對一草一木與自然生態運作有密切的觀察與強烈的情感,如果不是在童年才能享有的大量自由時光中,有機會大量的體會自然,人們是不太可能投入大量的 精力為保護自然環境而努力的。
由此可見,不論是為孩子的身心著想或環境運動著想;我們可以爭取重新為什麼是"缺乏學習資源"的定義的。到底是都市的學生缺乏學習資源;還是生長在農村,只要教育方法夠開放與進步,即可隨時將他們拉離課堂,到田野間學習的農村小孩缺乏學習資源?哪邊的小孩能活的更舒適,更健康?定義轉變之後,農村就不再是落後,一無所有的象徵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