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施子文   

        如果,反媒體巨獸青年聯盟在網路上號召各大學社團於各校持續舉辦演講、連署、發文宣、貼海報、在課堂上主動發問、進行問卷調查,以使各大學關注與議論壹傳媒購併案,進而,在校園內發動市場抵制台塑、中信金、旺中之行動;與數百名學生集中於台北抗爭,何者將對達成運動目的更有效益,這個問題值得認真的探討。

        數百名學生在台北抗爭,所能影響者,媒體,但媒體報導篇幅、報導觀點,從來不是抗爭行動所能左右。

  但數百名學生若有計劃、有策略、有組織地(科學分工合作)在各自大學裡積極宣傳動員,其運動效果,會比寄望於媒體對抗爭之報導更為明確。何況,若運動場域在各自大學裡,參與之學生與老師至少多出兩倍。

  關鍵,在於學運觀,在於抗爭主義自覺或不自覺支配學運領導者之路線。倘若,學運路線是公民教育之補課,那麼,學運之宣傳、動員、教育、組織、培力之對象唯一,即校園學生,所有議題皆用於對校園學生之公民教育,使學生開始自主思考,開始反省,開始從「學生本份即讀書」之統治意識型態中啟蒙,開始朝著大公民、公共人而生命變革。

  當下,繼承抗爭主義傳統下之學運份子們看來都存在的普遍狀況,在於似乎都難以避免的,對抗爭路線以外的方式缺乏想像;因此是需要反省過往,對抗爭之目地與效果,多加嚴肅究問及深思,避免將抗爭當成本能反應。

  媒體自是喜歡抗爭,因為媒體之新聞價值建構,肢體性衝突,擺在新聞價值之首位,肢體性衝突之報導無獨家之功,唯獨漏之過。媒體對抗爭之嗜愛,再生產並強化了抗爭主義,但學運份子受其驅引而難以產生自覺。

        當抗爭主義演化成慣性模式,演化成心智宰制模式,不止運動=抗爭,而且,抗爭結束後,不是失落,便是準備尋找下一次抗爭的機會、可能及題材。

  於是,熱情奉獻於運動的抗爭者對抗爭路線越發積極投入;其外,只是抗爭新聞之不忠實觀眾,大部份人不知抗爭發生,甚而對抗爭發生,無感。

 


 

人耕食歡迎你投稿

 

 

 

人耕食網站為一公共性媒體,基於對言論自由的信念與媒體接近使用權之堅持,凡讀者來稿原則上全文刊登。相關注意事項請上http://cultivator.pixnet.net/blog/post/66670864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抗爭主義 公民教育 學運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ultivator 的頭像
    cultivator

    人‧耕‧食 共同體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