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人耕食歡迎你投稿:人耕食網站為一公共性媒體,基於對言論自由的信念與媒體接近使用權之堅持,凡讀者來稿原則上全文刊登。相關注意事項請上http://cultivator.pixnet.net/blog/post/66670864

作者/孫瑋孜

(此文為讀者對病蟲害有那麼嚴重嗎?一文的回應)

1. 有時病蟲害不只是靠農藥就能解決,而一部份在於檢疫上出問題(福壽螺,還有很多其他例子若有興趣我再多補充)。

2. 關於"賣相"方面,我假設她指的是葉菜類產品。這部份確實是大問題,即使很多人(不管經濟上是哪種階級)會說『有洞才表示沒有農藥』,但他們選購的其實都 是慣行田的作物,也就是說其實對有無農藥來說,這種思維是錯誤的。 另一方面,非以葉菜為產品(比如豆類,果類),慣行田仍然必須處理『葉子為植物營養來源』的病害防治。

3. 文中所述『因應資本積累的需求,得研發更多、以及更新品種的化學農藥,以說服農民購買使用其產品,從而強化農民依賴農藥的慣性』這一點,請大家想想為何醫 界反對濫用抗生素?因為若濫用,細菌會產生抗藥種,而必須用更強,再強,非常強的抗生素,如此的惡性循環。對於農藥資本家思維我完全沒有深入瞭解,所以這 裡只著重新農藥之必須性。 同時台灣不只在農藥上尋求改進,同時還用培育法(製造基因變種找出新抗病型變種)研發出水稻N號,芒果幾號不是?這也是必須投入金錢研究的重要一環,相信 大家對這一點應該沒有異見。

4. 大家看得很累,我也打得有點累所以只在對於此文章容我舉一個例子。柯林法洛等愛爾蘭人為何在美國如此的多? 1845年以馬鈴薯為主食的愛爾蘭因為真菌危害,一百萬以上人餓死,五十萬左右跑到美國,這是美國愛爾蘭族群如此多的原因,即使我這電影迷因此高興,但就 歷史紀錄(即使是十九世紀),我們現代真能完全避免這種悲慘事件嗎?

最後對於有機/慣行田之產量及銷售通路,大家應該比我更瞭解,所以不說了。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文轉載自http://campaign.tw-npo.org/sign.php?id=2012112108283500)

連署訴求:


近來,壹傳媒交易案在台灣吵得沸沸揚揚,國人普遍憂心,媒體過度集中在少數集團手中,第四權的言論獨立性遭大財團控制,公民社會中多元進步價值與弱勢聲音遭主流媒體封殺,最終將侵蝕台灣社會的言論自由與民主根基。

從環保團體的立場,我們擔憂,攸關台灣生態環境問題、民眾健康權益,和環保價值傳播,將愈來愈難見容於主流媒體;我們認為,媒體進一步集中化、財團化的黑暗勢力,將使台灣邁向永續發展的道路更為艱鉅。

站在反對媒體集中化、財團化的立場,我們強烈質疑壹傳媒三大買家中信金、台塑與旺旺中時集團的適格性。其中特別是台灣環境的污染大戶、也曾獲國際頒發不名譽「黑星球獎」台塑集團,更是不適格中的不適格。

台塑集團在台灣社會的政治經濟影響力有目共睹,這個被民間社會形容為「喊水會結凍」的大財團,挾雄厚資本跨足高市佔率的壹傳媒後,恐將化身為具超級政經影響 力的巨獸:不只是透過操控媒體排除任何涉己利益的言論與資訊,日後也將對於國內相關政策法制,如環境影響評估等,運用媒體公器產生難以想像的政策主導能 力。

台灣已付出難以估算的環境代價成就台塑王家:台塑集團排放之二氧化碳約佔台灣的1/4;為供六輕用水興建集集攔河堰,導致濁水溪兩岸 居民經年飽受揚塵之苦;被台塑集團污染的環境熱點除雲林麥寮六輕、高雄仁武外,還有美國德州、柬埔寨施亞努市等。2009年國際組織ethecon(德國 倫理暨經濟基金會)還頒發「黑色星球獎」給台塑王家,顯見台塑集團為國際認證之污染大戶。自2010年起,麥寮六輕工安事件頻傳,附近居民罹癌時有所聞, 周邊農產養殖業幾乎被六輕的污染殲滅;在近年新廠環評因其環保紀錄不佳、失去民心而無法過關之際,台塑集團竟然「見笑轉生氣」狀告民間良心學者之評論、寄 存證信函給媒體受訪的六輕廠邊罹癌居民,台塑以財大勢大之姿,逼迫批評者閉嘴就範、製造寒蟬效應。面對這樣的企業,台灣社會又如何能相信,其入主蘋果日 報、壹週刊後,遇有揭露其環境污染與健康問題的負面報導,能不干涉、不介入,願意尊重旗下記者的專業與自主?環保團體們齊聲呼籲:倘若台塑集團入主壹傳 媒,台灣將難見真相報導,財團併吞國家社會戲碼,將在台灣真實上演!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耕食編輯:

自從《農業蘊含生命教育的寶藏》刊出以後,有讀者s來稿,基於言論自由立場,全文照登,謹為方便讀者閱讀,文章標題為編輯所下。另外,經主編與讀者溝通,此文所提之衛報文章為《If children lose contact with nature they won't fight for it》(作者為George Monbiot,刊登於2012年11月19日)。


s讀者

這是衛報近期的投書,內容正好跟貴電子報農業蘊含生命教育的寶藏一文部份有所呼應。該篇衛報文章作者憂心,隨著新世代的孩子越來越習於在室內活動,童年生活沒有機會在自然環境與玩伴追逐,奔跑;自然之美逐漸從孩子的成長經驗中遠離,他們長大以後也越來越不可能熱情的投入關心環境議題。


而這樣的現象首先對孩子的身心發展就是重大的不利條件。除了很顯然的,將小孩關在室內,造成肥胖,氣喘,軟骨病等生理疾病案例上升以外;過動與注意力缺乏症狀,以及其他心理疾病,都跟過度侷限於在室內活動有關聯。根據伊利諾利州大學的研究,多跟草木接觸能明顯的減輕過動症狀;相對的,不論是只在室內或柏油路上玩耍都會助長此類症狀。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李子紅

 

現行畜牧業的管理方式,往往採取大規模集中於室內飼養,表面上很「科學化」,不只容易造成流行病感染,病死雞、病死豬的根源於此。


對畜牧業之管理,可實施透明化政策,規範業者將畜養面積、隻數、施打藥物成分、飼料成分、排泄物處理、病死動物之處理...等詳實呈示(影像、文字及表格)於政府設置之網站,並標示於各種肉品包裝醒目處,供膳單位(餐廳、小吃店)則須告示於醒目處及菜單,以確保肉品安全,並經過市場銷售端反轉予生產端,迫令畜牧業者改善。若不實呈示及標示,畜牧業者、加工業者、流通業者,勒令停業,禁止販售所餘商品。至於零售業者,則貼巨幅政府公告(標示不實)於營業場所內外一個月以上。


透明化,係一切公共治理之基本原則及有效策略,其同時培力人民之公共智能及反省消費行為與心態。此外,公權力資源有限,難以有效全面管理,是以,須採從市場銷售終端反轉予流通環節及生產端之治理。

         

         因肉品價格必上揚,致總消費量下降,宰殺量也為之下降,且人們只能多食澱粉(如米、麵)及蔬果補充熱量,帶動復耕,減少健康風險。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Xavier

(此文為讀者對農業蘊含生命教育的寶藏一文的回應)


身為一個精神科醫師朋友(高中時最好的朋友),我想轉達實際臨床的意見:

1. 嚴重精神病的確是必須靠藥物來緩和/改善的。藥物在此命題下是『一定要的』。

2. 住院不是鉗制行為,而是必要的。當您家人朋友一直沒有病勢感,造成傷害甚至非法行為後,您才會知道有一個機構強迫他吃藥以及製造一個鎮定舒緩的情境有多重要

3. 我對於一些治療師採用的耕作療法其實算是深入認識的。不過也許大家不太清晰的是,當嚴重憂鬱/精神分裂病人來說,其實在最低潮時是怎樣也說不動的,別說要他種田了,他連從床上站起來都是費盡腦筋的事兒,這時其實要強迫他吃藥,或是很積極地拉他出去(請問如果非家人,您們會這麼積極嗎?),而不是說『我們來體驗生命的美好吧』。就這一點我不是反對此篇文章,而是就其樂觀面作一些提醒。 真的,您們若在精神病房待過,或躺在床上連引擎與方向盤都毫無的情況下,您們不會如此簡化精神病患者內心糾結的一面。 若他們在狀況稍好的時候願意去耕作、甚至只是暴露在太陽光下看著您們做,其實真正是這方面可以改善的重要部份。

我要強調的是,對這塊絕對不能簡化。絕對絕對不行,不能如此簡化。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關亦然

近來因為高麗菜價格慘跌,政府單位開始收購高麗菜止血。歷來政府,不論藍綠,對待農業與一切產業,根本態度一致,即相信市場經濟,尊重市場機制。局部差異在於,當市場嚴重失衡,農產品滯銷、賤價時,為撫民怨--國民黨因共產黨煽動組織農民造反而敗逃台灣,才採取救濟性措施,而阿扁執政,將救濟性措施制度化, 稱之為九五機制,迄今,民進黨仍自誇自得。

 

        我們的主張,新農業運動,即是培力農民從市場化原子化小農,變革為合作化組織化以反過來支配市場之集體大農,所以,由政府主動進行採購與契作,以擴大需求拉動生產,是特別針對扶植促進人民健康/復原農地生態/引青年復耕之有機農業而言,應非慣行農法之產品。


合作化,並不是新農業運動之終點,而只是起點,往民主公共需求(而非個別消費者之偏好)決定農業生產/研發/規劃過渡。當民主公共需求得以形成,消費者,也從原子化與個人主義化變革為公共人之民主集體。


由此觀之,社區培力農業之消費者與生產者發生直接關係,雖有進歩性,但仍是將消費者與生產者去民主集體化(在本質上仍是原子化,去公共人)之小農與小消費者間之溫情聯結而已。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關亦然


台中榮總年初在精神科病房外空地,開墾都市農園,由護理帶領60名慢性精神病人耕作,包括精神分裂、躁鬱及憂鬱症患者,自由選擇植栽種類,親手翻土、播種、澆水,感受生命的喜悅。


新聞摘要自:種蔬果賣咖啡 精神病友重拾信心,2012/11/16聯合報



        現行針對精神疾病的治療,往往只偏重於藥物。更糟的是,針對嚴重的精神病患者,往往是採取隔離性措施(即住院),使得精神病患更佳難以融入社會。


        因此,對於精神病患的治療原則,不應只有醫療。而是要創造一個空間、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培力精神病患者重新恢復生命的能力。而農業,是選項之一。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