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關亦然
植物工廠無法解決糧食危機
植物工廠設立之所以興盛,主要是因應糧食短缺問題。但植物工廠真能解決糧食危機嗎?在此,我們以「農業摩天樓」(註1)作為比較基礎。根據研究顯示,全若要供應紐約市全市800萬居民民所需的食物需要160座農業摩天樓(註2)。因此,我們假想植物工廠作為台灣糧食作物的主要來源若我們,以2000萬人口計算,依據上按這個比例推算(160座摩天樓:800萬人口,等於1座摩天樓需要5萬人口),那麼台灣需要建設400座農業摩天樓,才足以供應全島的糧食需求。若台灣需要建設400座農業摩天樓才能滿足糧食安全,植物工廠的生產規模遠比農業摩天樓要小,更不可能達到糧食安全的需求。(註3)
植物工廠無法維護環境安全
我們得瞭解到,農業除了發揮糧食安全的功能外,尚有另一最常被忽略的功能:環境安全。農地,具有保水、透水、滯洪之功能,在極端氣候已成常態氣候之今天,倘若農地消失,台灣豈不成「水鄉澤國」?植物工廠為高度人工化、科技化之生產環境,完全脫離自然,無法維護環境安全。(註4)
植物工廠應是補充性的農業生產方式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者/關亦然
病蟲害,一向是農民極為苦惱、焦慮的問題。針對病蟲害問題,現行慣行農法方式就是不斷噴灑化學農藥(以下簡稱農藥)來解決。但農藥是病蟲害的藥方嗎?
首先我們得打破一個迷思:病蟲害永遠無法根除。昆蟲本來就是自然界的一部份,而致病之細菌亦然。因此,針對昆蟲的危害,最重要的是重建生物多樣性的生態循環力。以簡單的生物學來講,就是要重建食物鏈,讓「吃素的」(寄生於農產品的昆蟲)「吃肉的」(寄生於農產品昆蟲的天敵)並存。但現行慣行農法由於噴灑化學農藥(以下簡稱農藥),把「吃肉的」與「吃素的」一起的殺死,破壞農業原有之食物鏈。上述產生一種可怕的結果:當某一種農藥失效時(可能是對某種昆蟲無效、也可能昆蟲已經產生抗體),往往是噴灑更多量與更多樣的農藥,毒害植物、也毒害消費者。殺了一隻昆蟲,還有千千萬萬個昆蟲。昆蟲是沒有殺盡、殺完的一天,而這些殺不完的昆蟲又附帶許多細菌,所以病蟲害的問題也就越演越烈。
至於病害呢?病害的根源是細菌,但細菌不一定會致病致死,根源還是在植物本身的抵抗能力,在農藥沒有廣泛使用以前,不都是靠植物的「天然力」度過病蟲害危機?否則人類早就滅亡了。但農藥會剝奪植物本身的抵抗能力,使植物不斷倚賴農藥對抗細菌。就好像吸毒的人的毒癮一樣。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者/關亦然
雲林斗六有一張姓農民已種文旦10多年,但這1、2年因為文旦樹感染黃龍病,導致產量降至兩成左右。為此,雲林縣議員要求縣政府對病蟲害農產品進行補貼。
黃龍病可謂柑桔類的剋星,幾乎無法治療。黃龍病的歷史悠久,於1950年代就已發現(當時稱為立枯病),至1960年代以前,除了柚類以外的柑橘類,都難逃黃龍病的「魔爪」;但至1971起,麻豆文旦首次得到黃龍病以後,柑桔類全部淪陷。
這其中令人納悶與疑問處有幾點:
一、黃龍病的歷史已近60年,為何無法根除?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者/關亦然
台灣農業人口目前正面臨世代斷層問題,根據統計,我國農林漁牧業經營管理者,平均年齡已高達六十一.七歲(註1),此外,我們特別調查從民國89年至民國99年間,台灣農業各年齡層人口的變化(如表一),其結果如下:
表一:民國89年至99年間各年齡農業人口變化
年齡
|
89年普查
|
99年普查
|
人口增減幅度
|
人口增減幅度比例
|
15-24
|
467,848
|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者/關亦然
新資本標的:綠金
近幾年因應全球氣候暖化、及人口爆炸,全世界均面臨糧食短缺的危機。糧食短缺同時創造一個龐大的市場需求,形成一股綠金潮,資本尋找新到一個新標的:農業。這股綠金潮,不僅國際知名跨國公司(如IBM與豐田)趨之若鶩,如鴻海、台達電等台灣高科技業者,亦虎視眈眈。原因無他,高科技的毛利率只剩2-3﹪、而農業的毛利率卻是兩位數起跳,利之所趨(註1),每個資本家都想在這塊新興市場逐鹿廝殺,解決資本積累的困境。
什麼是植物工廠?
但與這股綠金潮相應的農業生產模式,可不是「透早就出門,天色漸漸光。受苦無人問,行到田中央」式的傳統農業,而是植物工廠。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者/關亦然
人耕食共同體主編:休耕政策從民國86年以來,已造成全國近1/4的土地處在休耕狀態。為探索因應休耕亂象之原因、即尋找可能之出路,人耕時共同體特出一系列文章:《休耕,休矣:台灣休耕亂象之原因與出路》,以謀台灣農業生存之道。
農委會(未來將改制為農業部)在不顧外界強烈反對下,宣布休耕政策即將修改。最重要的內涵是:政府從明年起,將限制農地一年休耕一期,另外一期將由各縣市農業局輔導轉作,否則不提供休耕補助。看來農委會是吃了秤鉈鐵了心,這次真的要幹了。(註1)
農委會此次乘風破浪,看似英勇,但別忘記,農委會才是休耕政策的始作俑者。回顧歷史,政府為因應加入WTO的農產品進口壓力,在民國86年推行「水 旱田利用調整計畫」,此計畫原本應實施至民國90年,但提前至民國89年12月底結束。接著,農委會推出「水旱田利用調整後續計畫」,休耕政策就延續至 今。
農委會講得很好聽,之所以要休耕,是為了「建構供需平衡的糧食生產體系」:「為防範國內稻米生產過剩,導致市面糧價下跌與政府處理庫存餘糧壓力,需視國內需求量與進口量妥善規劃國產米生產目標,期使達到供需平衡。」(註2)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記者/關亦然
在前行政院長游錫堃的努力下,台灣終於推動第一個有機農業法:「有機農業促進條例」於十月二十七日在立法院舉辦公聽會。其努力與用心,值得肯定。為加速台灣有機農業的推動,我們認為應先從通路方面下手。
通路問題,是所有農民之痛,亦是農民得忍受盤剝的根本因素。即便有機農產品市場行情高,但依然面臨通路問題。中興大學之有機農夫市集多半來自雲林、 彰化、新竹、苗栗地區,他們之所以不遠千里至中興大學販售自己的農產品,根本反映的是通路問題。不解決通路問題,大部分的農民將為之退卻。
為解決通路問題,我們主張有二:一、國家機構帶頭採購有機農產品;二、成立民主透明之社會企業。
一、國家帶頭採購有機農產品:
有機農業促進條例草案(以下簡稱草案)裡面第十六第一項規定:「中央及地方主管機關應依綠色採購相關辦法,輔導推廣學校、軍隊、相關機關團體或企業組織憂心採購本地生產之有機農產品。」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