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本文是對施朝祥的再談生命中的小黑箱01之回應與討論

楊勇明

我始終堅信,小孩能民主自治,公共托育系統當是向最小年齡不斷挑戰,以培力幼童民主自治,只有在實踐民主自治之過程,才能學習養成民主自治之心智心靈。父母之教養,再有耐心,再自覺民主,也無法避免威權關係,且也無法避免,小孩是需索者、要求者、撒潑者,父母是資源提供者、要求之滿足者及對小孩撒潑之威嚇利誘哄騙者。民主自治,即能避免前述。民主自治,也才能利於小孩去「自我中心」而更早地學習及內化同理心,學習及內化公共理性,即為維護小孩們共同利益與滿足小孩們共同需求之理性。民主自治,更能培力小孩們思考「成人」才須思考的事。若順應小孩民主自治之變革,父母與家庭之職能、角色及倫理關係也須隨之變革了。          


張世鋒

我個人覺得,在主觀上認定幼童應如何如何,使其培養民主自治,其實忽略了幼童的客觀狀態,雖然主張看似理性,但事實不然。舉例來說,三歲以前的小孩雖然有很基礎的口語能力,但其理解力極其有限,所以容易產生認知的落差。三到五歲漸漸可以明白大部分的生活用語,但許多名詞意涵的理解能力,在不同個體中也會有很大的差異。五足歲以後,各方面的能力其實才比較完整,且在群體之中的普遍成熟度也較一致。朝祥在此提及的依附關係,不見得只是物質上的依附關係,還包括幼童對於父母〈有些狀況是影響是個別來自同性或異性父母〉心理依附關係,這在客觀事實上也是需要參考的。

總之,要建立小孩的民主自治觀,就必須重視小孩的客觀發展落差,否則,罔顧發展歷程差異、個體發展差異,一昧地遂行民主自治,與威權壓迫又有何異?

「公共托育系統當是向最小年齡不斷挑戰,以培力幼童民主自治」,已經設定最小年齡,即忽視發展歷程差異,鄙人不知這樣設定的科學依據為何?又有何〝漸進動態變革〞之理?

我個人不是不支持幼童民主自治,只是幼童在不同年齡層都有其顯著差異,不把差異建立認知依據,只說培力,恐怕造成的認知更是南轅北轍。畢竟,培力二字不是仙女棒,一點就可以自動成形。再者,我們希望訴求的對象是一般群眾,若不把一些客觀事實與其訴求定義清楚,豈有〝培力〞群眾之效?

個人是建議改為〝依照幼童身心理發展差異,引導建立不同程度的民主自治〞,否則爭議絕對是免不了的。     

 


楊勇明

我主張的是"培力",而不是一昧地遂行民主自治。培力,是漸進動態變革之過程,並非無視兒童的狀態斷然實施我們自以為的進步觀點。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兒童自治 培力
    全站熱搜

    culti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